TOP

突然嘴歪、手脚无力?警惕脑卒中“120”信号,把握黄金抢救时间

2024-05-10 10: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脑卒中(俗称“中风”)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隐患。它像一颗潜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一旦发作,往往让人措手不及。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当突然出现嘴歪、手脚无力等症状时,很可能是脑卒中发出的紧急警报。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脑卒中,特别是如何识别其早期预警信号,并把握黄金抢救时间,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机会。

一、认识脑卒中:生命的隐形杀手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性脑卒中)或阻塞(缺血性脑卒中)导致脑组织损伤。这种损伤不仅威胁生命,还可能留下永久性的残疾,如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和残疾。

二、脑卒中的早期预警信号:不可忽视的“120”

(一)脑卒中虽然发病急骤,但在发作前往往会有一些早期预警信号,这些信号被形象地概括为“120”口诀:

1.“1”看一张脸:注意观察面部是否出现不对称,如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全或一侧面部表情僵硬。这是由于脑卒中导致控制面部肌肉的神经受损所致。

2.“2”查两只胳膊:让患者平举双臂,观察是否有一只手臂无力下垂或无法维持平衡。这提示可能存在偏瘫的风险,是脑卒中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

3.“0”聆听语言:注意患者的言语表达是否清晰流畅,有无含混不清、词不达意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的情况。语言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大脑语言中枢受损引起。

(二)除了“120”口诀外,脑卒中的早期预警信号还包括:

突发性麻木或无力:特别是一侧的面部、手臂或腿部出现麻木或无力感,这可能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相应部位脑组织缺血所致。

1.视觉障碍: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失明或复视,这可能是由于脑卒中影响视觉传导通路所致。

2.头痛: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或颅内压升高所致。

3.行走困难:突发性的头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下降,导致行走不稳或摔倒,这可能是由于脑卒中影响小脑或脑干等平衡中枢所致。

三、把握黄金抢救时间: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脑卒中发作后,时间就是生命。及时的医疗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窗为发病后3-4.5小时内;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机械取栓的时间窗可延长至发病后6-24小时。而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时间窗为发病后6-24小时,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以降低颅内压。

因此,一旦发现脑卒中早期预警信号,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告知调度员患者的症状表现和所在位置。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应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同时,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尤其是不要剧烈摇晃患者头部,以免加重脑部损伤。

四、脑卒中的预防:从生活方式做起

预防脑卒中,需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脏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保持稳定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2.合理饮食:保持清淡有节制的饮食习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减少高盐、高脂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血管健康,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应尽早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适量运动: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5.保持心理平衡: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会损害身体健康,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减轻压力。

五、脑卒中的康复:重建生活的希望

脑卒中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康复治疗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得以重获新生。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患者重新掌握日常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和家属需要保持耐心和信心,积极配合医生和治疗师的工作。同时,家属也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建生活的希望。

六、结语:警惕脑卒中,守护生命健康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及时识别早期预警信号,并把握黄金抢救时间,就有可能战胜这一病魔。同时,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积极的预防措施和科学的康复治疗,我们也可以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风险,守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预防脑卒中、促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娜 鹤壁市人民医院 脑卒中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