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钙不等于骨钙

2025-05-07 20: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健康养生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补钙”成为了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关键词。然而,不少人在补钙时存在一个误区,将血钙与骨钙简单地划等号,认为只要检测出血钙正常,骨骼就不缺钙,或是一旦血钙升高就不敢再补钙。实际上,血钙和骨钙有着本质区别,它们在人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也遵循着独特的代谢规律。了解这些知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补钙,守护骨骼健康。

从概念和存在形式来看,血钙指的是血液中游离钙离子及结合钙的总和,主要以离子钙、蛋白结合钙(主要与白蛋白结合)和小分子阴离子结合钙三种形式存在。它在血液中保持着动态平衡,浓度受到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等多种激素和物质的精密调控。而骨钙则是沉积在骨骼中的钙,是人体钙的“储备库”,主要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于骨基质中,构成骨骼坚硬的结构。正常成年人,约99%的钙都储存在骨骼和牙齿中,仅有1%存在于血液、细胞外液及软组织中。

血钙和骨钙在人体中承担着截然不同的生理功能。血钙虽然含量少,但却在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促进血液凝固、调节心脏功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血钙浓度降低时,神经肌肉兴奋性会增高,可能引发手足抽搐,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跳动;血钙浓度过高,则会导致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相比之下,骨钙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并且参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修复。在儿童青少年时期,骨钙不断沉积,骨骼逐渐生长强壮;到了成年后,骨钙依然处于动态更新过程中,旧骨不断被吸收,新骨持续形成,以维持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血钙和骨钙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动态平衡。当血钙水平降低时,甲状旁腺激素会分泌增加,它作用于骨骼,促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将骨钙释放到血液中,以维持血钙的稳定;而当血钙浓度升高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促进成骨细胞活性,使血液中的钙沉积到骨骼中,降低血钙浓度。这种动态平衡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体长期钙摄入不足时,为了保证血钙的稳定,骨骼中的钙会持续流失进入血液,导致骨密度下降,久而久之就容易引发骨质疏松症。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虽然血钙检测正常,但骨密度却已经明显降低,存在骨质疏松风险。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血钙和骨钙相关的认知误区。一些人仅凭借血钙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缺钙,认为血钙正常就无需补钙。实际上,血钙浓度受到严格调控,即使骨骼已经严重缺钙,血钙仍可能维持在正常水平,只有当骨骼中的钙储备大量流失,超出了身体的调节能力时,血钙才会下降。还有人认为补钙会导致血钙升高,引发结石等疾病。然而,正常情况下,人体对钙的吸收和排泄处于平衡状态,适量补钙并不会引起血钙异常升高,只有在患有某些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大量服用含钙制剂且同时饮水不足时,才可能增加结石的发生风险。

为了维持血钙和骨钙的正常水平,科学合理的补钙至关重要。在饮食方面,我们应多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绿叶蔬菜等。对于钙需求较大的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钙剂进行补充。同时,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适量晒太阳、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动物肝脏)或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也十分必要。此外,规律的运动能够刺激骨骼生长,增强骨密度,对维持骨钙稳定大有裨益;戒烟限酒、减少碳酸饮料和咖啡的摄入,也有助于减少钙的流失。

血钙和骨钙虽然都与钙有关,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在人体中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只有深入了解血钙和骨钙的奥秘,走出补钙误区,采取科学的补钙方法,才能为我们的骨骼健康筑起坚固的防线,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步履稳健、充满活力。

(齐广明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骨四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