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因其后果严重,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虽然手术能帮助患者恢复骨骼的连续性,但术后康复才是决定患者能否恢复行动能力、重返正常生活的关键。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和护理,不仅能预防并发症,还能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的核心要点。
一、术后早期康复:卧床期的科学护理与基础训练
老年患者术后通常需要卧床休息,但长时间卧床易引发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24小时内,家属和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一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同时,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术后当天或次日即可开始基础康复训练。首先是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可在不移动关节的情况下,用力收缩大腿和小腿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4组。这种训练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其次是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通过勾脚和绷脚的动作,带动下肢血液流动,同样以每组10-15次,每天3-4组为宜。
二、中期康复:循序渐进的关节活动与坐立训练
术后3-7天,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可逐步增加康复训练强度。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训练。使用关节活动训练器或由他人辅助,缓慢、轻柔地屈伸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避免引起剧烈疼痛。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每天2-3次。
当患者身体状况进一步改善,可尝试进行坐立训练。先将床头摇高30°,让患者适应半卧位,观察有无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若患者无不适,可逐渐增加床头高度,每次增加10°-15°,并延长坐立时间。在坐立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背部和腰部得到良好支撑,避免弯腰和前倾,防止髋关节脱位。
三、后期康复:站立与行走训练,迈向自主生活
术后1-2周,若X线检查显示骨折部位稳定,患者可在助行器或双拐的辅助下进行站立训练。首次站立时,需有人在旁保护,防止患者因体位性低血压或体力不支而摔倒。站立训练从每次5-10分钟开始,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延长时间。
在站稳的基础上,可开始尝试行走训练。先进行原地踏步练习,感受下肢发力和身体平衡,随后迈出一小步,逐步增加步幅和行走距离。行走过程中,保持身体直立,髋关节避免过度内收或外展,步伐要缓慢、平稳。训练初期,每天行走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分2-3次进行,随着康复进展,可逐渐增加至30分钟以上。
四、康复过程中的饮食与心理调节
合理的饮食是康复的重要保障。老年患者术后应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等,有助于伤口愈合和肌肉修复。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特别是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对促进骨折愈合、增强骨骼强度至关重要。此外,要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食物,防止便秘。
除了身体康复,心理状态同样不容忽视。老年患者经历骨折和手术创伤后,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康复进程。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陪伴,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鼓励其积极面对康复过程。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五、注意事项与定期复查
康复过程中,患者和家属需牢记一些注意事项。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内收、内旋等动作,如不要坐矮凳、不翘二郎腿、不弯腰拾物等,防止髋关节脱位。同时,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若发现伤口红肿、渗液等异常,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是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调整康复方案的关键。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分别到医院进行X线检查,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评估骨折愈合程度,指导后续康复训练和活动强度。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是一个漫长且需要耐心的过程。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合理的饮食搭配、积极的心理调节以及定期复查,老年患者能够逐步恢复肢体功能,重新享受健康生活。家属和医护人员的支持与陪伴,更是患者康复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齐广明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骨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