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是重症医学科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车祸、高空坠落、爆炸伤等暴力事件可在瞬间导致患者失血超全身血量的40%,同时引发剧烈疼痛、组织缺氧和炎症风暴。患者可能从清醒到意识模糊仅需数分钟,血压骤降至60/40mmHg以下,死亡率高达30%-50%。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ICU团队需通过“黄金1小时”紧急复苏、精准液体管理、损伤控制手术、多器官功能支持等“组合拳”,为患者争取一线生机。
一、创伤性休克:身体系统的“多米诺骨牌”
创伤性休克的本质是机体对严重损伤的“连锁失控反应”。
1.血流动力学崩溃:
失血性休克:股动脉破裂可在5分钟内失血2000ml,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心脏前负荷骤降;
神经源性休克:脊髓损伤可阻断交感神经传导,引发血管扩张性休克,血压下降与心率代偿性增快并存。
2.代谢与炎症风暴:
创伤后1小时内,机体释放的炎症介质(如TNF-α、IL-6)浓度可升高1000倍,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激增,形成“第三间隙”液体丢失;
氧自由基爆发性生成,直接损伤线粒体膜,使ATP生成减少70%,细胞进入“能量饥荒”状态。
3.凝血系统紊乱:
创伤后凝血酶原时间(PT)可延长2-3倍,纤维蛋白原浓度<1g/L时,出血风险增加5倍;
低温(<35℃)、酸中毒(pH<7.2)和凝血因子消耗构成“致命三联征”,加速多器官功能衰竭。
二、ICU急救“黄金1小时”:从“白金10分钟”开始的生死时速
创伤性休克的抢救需在伤后1小时内完成关键操作,其中前10分钟是“白金时间窗”。
1.气道与呼吸管理:
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对颌面部骨折导致气道梗阻者,需在30秒内建立人工气道;
肺保护性通气:对连枷胸或肺挫伤患者,采用小潮气量(6ml/kg)通气,PEEP从5cmH₂O逐步上调,避免气压伤。
2.循环支持:从“液体复苏”到“限制性策略”
晶体液与胶体液:
初始30分钟内输注晶体液(如林格氏液)1000-1500ml,随后按晶胶比2:1补充羟乙基淀粉;
对合并颅脑损伤者,维持平均动脉压(MAP)>80mmHg,以保证脑灌注压(CPP)>60mmHg。
管活性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以0.05-0.3μg/kg/min起始,目标MAP 65-70mmHg;
血管加压素(0.03-0.04U/min)可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降低心律失常风险。
3.止血:从“加压包扎”到“杂交手术室”
院前急救:
对四肢出血,使用止血带压力设定为收缩压+100mmHg(如120mmHg收缩压者,止血带压力220mmHg),每60分钟松开1-2分钟;
对骨盆骨折出血,立即使用抗休克裤,将下肢静脉回流增加40%。
院内处理:
对肝脾破裂出血,优先行介入栓塞术,成功率达85%-90%;
对大血管损伤,采用“杂交手术”技术,在复合手术室同时完成血管修补和腔内支架植入。
三、多器官功能支持:ICU的“生命维稳系统”
创伤性休克患者常伴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损伤(AKI)等多器官功能障碍,需采用精准支持策略。
1.呼吸支持:从“有创通气”到“ECMO”
对中重度ARDS患者(氧合指数<150mmHg),采用俯卧位通气16小时/日,可改善氧合20%-30%;
对顽固性低氧血症(PaO₂/FiO₂<80mmHg),启动V-V ECMO,目标流量40-60ml/kg/min,维持血细胞比容>35%。
2.肾脏替代治疗(CRRT)
对AKI合并高钾血症(K⁺>6.5mmol/L)或严重酸中毒(pH<7.1)者,采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超滤率25ml/kg/h;
联合枸橼酸局部抗凝,减少出血风险。
3.营养与代谢支持
早期肠内营养(EN)在伤后24-48小时内启动,目标能量25-30kcal/kg/d,蛋白质供给1.5-2.0g/kg/d;
对高代谢患者,添加ω-3脂肪酸和谷氨酰胺,降低感染风险。
四、并发症防控:从“感染关”到“血栓关”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ICU住院期间,感染和深静脉血栓(DVT)是两大“隐形杀手”。
1.感染防控
对开放性骨折,伤后1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6小时内清创;
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声门下吸引和每日氯己定口腔护理,VAP发生率降低40%。
2.血栓预防
对下肢骨折患者,伤后48小时内启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剂量按体重调整(如依诺肝素40mg qd);
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DVT发生率从12%降至3%。
五、康复与心理重建:ICU之外的“第二战场”
创伤性休克的康复需贯穿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1.早期康复
伤后72小时内启动被动关节活动,预防关节僵硬;
对脊髓损伤患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促进肌肉萎缩逆转。
2.心理干预
对ICU后综合征(PICS)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虚拟现实暴露疗法(VRET),降低PTSD发生率;
建立多学科随访门诊,整合康复科、心理科、疼痛科资源,提供长期支持。
六、结语:从“生死边缘”到“生命重启”
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是一场需要精准、速度与人文关怀的“立体战”。从“白金10分钟”的院前急救,到ICU内多器官功能的精细调控,再到出院后的长期康复,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生死。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便携式超声引导穿刺、纳米止血材料等技术的发展,创伤性休克的救治将更加高效、个体化。而贯穿始终的,是医学对“生命至上”的坚守——即使面对最绝望的创伤,也要为患者点亮一盏重生的灯。
(秦华 通许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