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意外总是猝不及防,创伤性脑损伤便是其中一种严重且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当遭遇这类重创,重症监护室(ICU)往往成为守护患者生命的关键防线。作为ICU的主治医师,今天就带大家走进ICU,深入了解创伤性脑损伤的监护与治疗。
一、认识创伤性脑损伤
1. 什么是创伤性脑损伤
创伤性脑损伤,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外部暴力作用于头部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它可能源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袭击,甚至是看似平常的跌倒。大脑,这个人体的“司令部”,被颅骨严密保护着,但强大的外力冲击仍可能突破这层防线,造成脑组织的损伤。这种损伤可轻可重,轻者可能只是短暂的意识模糊,重者则可能陷入长期昏迷,甚至直接威胁生命。
2. 创伤性脑损伤的类型
从损伤机制上,创伤性脑损伤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损伤是指受伤当时暴力作用于头部直接造成的损伤,像脑震荡、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等。脑震荡相对较轻,受伤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半小时,清醒后可能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但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明显阳性体征。而脑挫裂伤则较为严重,脑组织会出现实质性的损伤,患者往往昏迷时间较长,可能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继发性损伤则是在原发性损伤的基础上,后续逐渐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导致的损伤,比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颅内血肿犹如在颅内埋下的“定时炸弹”,随着血肿的增大,会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颅内压升高,进而引发脑疝,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况,可迅速导致患者呼吸、心跳骤停。脑水肿则是由于脑组织受损后,水分在脑组织内积聚,同样会造成颅内压升高,加重脑损伤。
二、ICU对创伤性脑损伤的重要监护措施
1. 生命体征与神经系统监测
患者被送入ICU后,我们首先会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这就如同为患者的生命活动装上“实时监控器”。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每一个数据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反映出患者病情的走向。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血压的波动可能提示颅内压的改变或者是否存在失血性休克;心率的异常可能与脑部损伤影响自主神经调节有关;呼吸节律和频率的变化则可能暗示脑干功能受损。
与此同时,神经系统监测更是重中之重。我们会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常用的评估方法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通过对患者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三个方面进行评分,来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越严重。除此之外,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往往提示可能出现了脑疝,这是极其危急的信号,需要立即采取救治措施。
2.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在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像我们深入颅内的“侦察兵”,实时反馈颅内压力的变化。正常情况下,颅内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当发生创伤性脑损伤,尤其是出现颅内血肿、脑水肿时,颅内压会迅速升高。持续的高颅内压会压迫脑组织,导致脑灌注不足,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颅内压监测方法有脑室内置管法、硬膜下或硬膜外传感器法等。通过这些监测手段,我们能够准确获取颅内压数值,并根据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当颅内压升高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颅内压,避免脑组织进一步受损。
三、创伤性脑损伤在ICU的治疗手段
1. 急救与基础治疗
当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被紧急送至ICU,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会立即展开急救措施。首先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因为脑损伤患者可能因意识不清导致舌根后坠、呕吐物误吸等,从而堵塞气道,危及生命。必要时,我们会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证氧气的供应。同时,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充液体,纠正休克,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此外,还会给予一些基础治疗药物,如止血药物,以防止颅内继续出血;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这些看似基础的治疗措施,却是为后续更深入治疗奠定基础的关键环节。
2. 降低颅内压治疗
如前文所述,控制颅内压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关键。当颅内压升高时,我们会首先采用药物治疗。最常用的药物是甘露醇,它是一种渗透性利尿剂,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内的水分进入血管内,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此外,还会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通过增加尿液排出,减少体内液体量,间接降低颅内压。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颅内压持续急剧升高,可能就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来降低颅内压。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颅内有较大血肿的患者,通过手术清除血肿,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去骨瓣减压术则是通过去除部分颅骨,扩大颅内空间,降低颅内压,为肿胀的脑组织提供缓冲空间。
3. 并发症的防治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在ICU治疗期间,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而积极防治这些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肺部感染就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意识不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我们会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吸痰操作。同时,根据痰培养和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深静脉血栓也是需要重点防范的并发症。患者因创伤和长期卧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之肢体活动减少,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为预防深静脉血栓,我们会为患者使用气压治疗设备,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还会根据患者情况适当使用抗凝药物。
四、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康复前景
1. 早期康复介入的重要性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康复治疗是患者病情稳定转出ICU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康复介入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恢复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在ICU内,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我们就会逐步开展一些简单的康复措施。比如,为昏迷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刺激,促进患者意识的恢复。
早期康复介入能够调动患者身体的各项机能,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塑,为后续的全面康复打下良好基础。研究发现,接受早期康复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在意识恢复、肢体功能恢复等方面,往往比未接受早期康复的患者表现更好。
2. 康复治疗的阶段与目标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通常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急性期,也就是患者在ICU治疗期间,康复的主要目标是维持患者身体的基本功能,预防并发症,为后续康复创造条件。如前文提到的肢体被动活动、感觉刺激等。
进入恢复期,患者病情相对稳定,转出ICU后,康复治疗将全面展开。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手段包括物理治疗,如通过运动疗法、理疗等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作业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言语治疗,针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训练。
到了后遗症期,虽然患者的恢复速度会逐渐减慢,但康复治疗依然不能松懈。此时的目标主要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生活。对于一些存在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借助辅助器具,如轮椅、假肢等,同时进行心理康复,帮助患者和家属接受现实,积极面对生活。
创伤性脑损伤虽然严重,但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特别是ICU监护与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和康复。希望通过今天的科普,大家对创伤性脑损伤在ICU的监护与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重视安全,预防此类悲剧的发生。一旦不幸遭遇,也能对治疗过程有所认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
(安婷婷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 ICU(重症监护室)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