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经意的一次摔倒、运动时的剧烈碰撞,甚至长期劳损,都可能引发骨折。骨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可能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了解骨折的成因、分类与临床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骨折,在遭遇骨折时也能及时察觉、正确应对。
骨折的成因:内外因素共同作用
骨折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暴力是引发骨折最常见的直接原因之一,如车祸时车辆撞击身体,强大的外力直接作用于骨骼,可能导致撞击部位的骨折;建筑工人在施工过程中被重物砸中,也会因直接暴力造成骨折。间接暴力则是通过传导、杠杆、旋转等作用使远处骨骼发生骨折,例如从高处跳下时,身体的重力通过下肢传导到足部,再向上传导至小腿、大腿甚至脊柱,可能导致下肢或脊柱骨折;打篮球时突然转身,膝关节受到扭转力,容易引发半月板损伤或膝关节周围骨折。
除了外力作用,骨骼的健康状况也是影响骨折发生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骨骼变得脆弱,即使是轻微的外力,如平地滑倒、轻微碰撞,也可能导致骨折,常见的有桡骨远端骨折、股骨颈骨折等。一些患有代谢性骨病、骨肿瘤等疾病的患者,骨骼的正常结构被破坏,也容易发生骨折。此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骨骼反复受到应力作用,可能导致疲劳性骨折,例如长跑运动员的胫骨、足部跖骨等部位,就容易因长期劳损出现疲劳性骨折。
骨折的分类:多种标准下的不同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骨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照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类,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这种骨折相对不易发生感染,但骨折部位的肿胀和疼痛可能较为明显;开放性骨折则是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容易引起感染,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更为复杂和紧急。
依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骨折可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不完全骨折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常见的有裂缝骨折和青枝骨折。裂缝骨折多发生于颅骨、肩胛骨等部位,骨折线呈裂缝状,骨折端没有明显移位;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由于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好,骨折时就像春天的柳枝折而不断,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断裂。完全骨折则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全部中断,根据骨折端的移位情况,又可细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螺旋形骨折多由扭转外力引起,骨折线呈螺旋状;粉碎性骨折则是骨折处碎裂成三块以上,治疗难度较大,预后也相对较差。
骨折的临床表现:识别骨折的关键信号
骨折发生后,患者通常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临床表现。局部疼痛是骨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骨折断端刺激周围神经,会产生剧烈疼痛,尤其是在移动骨折部位或按压时,疼痛会加剧。骨折部位还会出现肿胀和淤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周围软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引起的,一般在骨折后数小时内逐渐明显。
功能障碍也是骨折的重要表现。肢体骨折后,患者往往无法正常活动,如上肢骨折可能无法抬起手臂、握持物品,下肢骨折则不能正常站立、行走。此外,骨折处可能出现畸形,完全骨折时,骨折端移位会导致肢体的形状、长度发生改变,出现缩短、成角、旋转等畸形;异常活动和骨擦音(感)也是骨折的特有体征,正常情况下肢体只能在关节处活动,但骨折后,骨折部位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假关节活动,同时在移动骨折肢体时,骨折端相互摩擦会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不过在诊断时应避免故意去检查骨擦音(感),以免加重损伤。
了解骨折的成因、分类与临床表现,是预防和应对骨折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安全,避免外伤;对于老年人和患有骨骼疾病的人群,要加强骨骼健康管理。一旦怀疑发生骨折,应立即停止活动,进行简单固定,并尽快就医。希望大家都能重视骨骼健康,远离骨折困扰。
(原伟强 济源济钢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