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将肺炎简单等同于“严重的感冒”,认为只要吃点药、多休息就能自愈。事实上,肺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肺炎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病因,在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群体中,肺炎也可能引发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致命并发症。肺炎并非单一疾病,根据致病源、感染部位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症状、治疗方式都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不同类型肺炎的特点,破解常见治疗误区,守护呼吸道健康。
一、肺炎的本质与分类:远比想象更复杂
肺炎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化学物质)、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等引起。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肺炎可划分为多种类型:
-按解剖部位分类: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通常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炎症累及整个肺叶或肺段;小叶性肺炎多由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导致,病变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向周围扩散;间质性肺炎则主要影响肺间质,常见于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
-按病因分类:这是临床最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细菌性肺炎(如肺炎链球菌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如新冠病毒肺炎、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如念珠菌肺炎、曲霉菌肺炎)等。
-按患病环境分类: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前者指在医院外感染的肺炎,病原体多为肺炎链球菌、支原体;后者则是患者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常由耐药菌引起,治疗难度更大。
不同类型的肺炎在发病机制上也存在差异。以细菌性肺炎为例,细菌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后,会突破人体免疫系统的防线,在肺泡内大量繁殖,释放毒素破坏肺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而病毒性肺炎中,病毒侵入肺细胞后会利用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导致细胞损伤,同时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加重肺部损伤。
二、不同类型肺炎的症状识别:警惕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一)细菌性肺炎:高热、咳脓痰的“典型代表”
肺炎链球菌肺炎是最常见的细菌性肺炎,起病急骤,患者常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寒战,伴有胸痛(疼痛随呼吸或咳嗽加重)、咳铁锈色痰(由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含铁血黄素所致)。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则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除高热、寒战外,易出现脓血痰,病情进展迅速,可并发肺脓肿、脓胸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毒性肺炎:隐匿性强,症状多样
新冠病毒肺炎、流感病毒肺炎等病毒性肺炎症状差异较大。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低热、乏力、干咳,部分患者无明显呼吸道症状,仅出现嗅觉味觉减退、腹泻等非典型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由于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反应复杂,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肌损伤、肝肾功能异常等肺外表现。
(三)支原体肺炎:“温和”却易反复的“隐形杀手”
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症状相对较轻,以刺激性干咳为主,可伴有低热、头痛、咽痛等症状。其病程较长,一般2-3周,部分患者咳嗽可持续1个月以上。由于支原体感染后免疫系统会持续产生炎症反应,部分患者治愈后仍可能出现反复咳嗽、气道高反应性等后遗症。
(四)真菌性肺炎:高危人群的“致命威胁”
真菌性肺炎常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艾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免疫力低下人群。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痰液呈白色黏液状或胶冻状,严重者可出现咯血、呼吸困难。由于真菌在体内的定植和侵袭过程缓慢,早期诊断困难,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感染播散至全身,危及生命。
三、肺炎治疗的常见误区:科学应对才能避免“雪上加霜”
(一)误区一:咳嗽发热就是感冒,自行服药就能好
许多患者将肺炎初期症状与感冒混淆,自行服用感冒药、止咳药。事实上,这些药物仅能缓解表面症状,无法针对病原体治疗,反而可能掩盖病情,导致炎症扩散。例如,细菌性肺炎若未及时使用抗生素,可能引发败血症;病毒性肺炎在错误使用抗生素后,还可能破坏肠道菌群,降低免疫力。
(二)误区二:抗生素越“高级”,治疗效果越好
抗生素的选择需根据病原体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确定。例如,支原体肺炎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无效,需选用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滥用广谱抗生素不仅无法缩短病程,还会增加耐药菌产生风险,导致后续治疗无药可用。此外,抗生素并非使用时间越长越好,过长疗程可能引发二重感染,如真菌感染。
(三)误区三:症状减轻就停药,无需巩固治疗
部分患者在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减轻后自行停药,这是导致肺炎复发的重要原因。以肺炎链球菌肺炎为例,抗生素治疗疗程通常为7-10天,若过早停药,残留细菌可能再次繁殖,引发二次感染。即使症状消失,也需遵医嘱完成足疗程治疗,必要时进行复查。
(四)误区四:肺炎治愈后无需复查
肺炎治愈后,肺部组织需要一定时间修复,尤其是病毒性肺炎或重症肺炎患者,可能遗留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后遗症。定期复查胸部CT、肺功能等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肺部病变,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免疫力低下人群治愈后仍需警惕再次感染,可通过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降低风险。
四、肺炎的科学防治:从预防到康复全流程管理
(一)预防为主:构筑肺炎防线
-疫苗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可显著降低肺炎发生风险,建议65岁以上老年人、2岁以下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每年接种。
-生活方式干预: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可增强免疫力;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
-高危人群防护: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期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需严格执行消毒措施,降低医院获得性肺炎风险。
(二)规范治疗:遵循个体化方案
一旦确诊肺炎,应根据病原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细菌性肺炎需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病毒性肺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吸氧、退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真菌性肺炎则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调整用药。
(三)康复管理:促进肺部功能恢复
肺炎康复期患者可通过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改善肺功能;饮食上增加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促进组织修复。对于咳嗽、咳痰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祛痰药物或进行雾化治疗,帮助痰液排出。
肺炎绝非“小感冒”,其复杂的类型和潜在的严重后果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通过准确识别不同类型肺炎的症状,规避治疗误区,做好预防与康复管理,才能有效降低肺炎对健康的威胁。如果出现持续发热、咳嗽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延误病情。守护肺部健康,从科学认知肺炎开始。
(王培培 南乐县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