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危妊娠的系统监测与专科护理

2024-09-17 20: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高危妊娠涉及复杂的母胎风险,需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精细化管理。本文从高危因素识别、动态监测方案和专科护理要点三方面,阐述全周期管理的关键内容。

一、高危因素识别与分级

1. 母体因素

(1)慢性基础疾病:包括妊娠合并高血压(血压≥140/90mmHg)、糖尿病(空腹血糖≥5.1mmol/L)、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2)既往不良孕产史:如复发性流产(≥3次)、早产史(<37周分娩)、死胎史或剖宫产瘢痕妊娠。

(3)年龄极值:年龄≥35岁的高龄孕妇或≤18岁的低龄孕妇,胎儿染色体异常及妊娠并发症风险显著升高。

2. 胎儿因素

(1)多胎妊娠:双胎及以上妊娠,早产发生率达50%,胎儿生长不一致(体重差异>20%)风险高。

(2)胎儿生长受限(FGR):超声估计胎儿体重低于同孕龄第10百分位数,需警惕胎盘功能不全或遗传因素。

(3)先天畸形风险:孕早期NT增厚(≥3mm)、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如21-三体风险>1/270)。

3. 妊娠并发症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20周后出现血压升高伴蛋白尿,重度子痫前期需警惕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

(2)胎盘异常:前置胎盘(胎盘下缘覆盖宫颈内口)、胎盘早剥(妊娠20周后胎盘剥离),易致产前出血。

(3)羊水异常:羊水指数(AFI)<5cm为过少,>25cm为过多,分别与胎儿泌尿系统畸形或妊娠糖尿病相关。

二、动态监测方案

1. 母体监测

(1)生命体征与代谢指标:

• 高血压孕妇:每日测量血压4次,定期检测尿蛋白(定性≥++);

• 糖尿病孕妇:空腹血糖控制在3.3-5.3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每2周复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5.5%)。

(2)器官功能评估:

• 肝肾功能:每2周检测ALT、AST、肌酐,子痫前期患者需警惕肝酶升高(ALT>40U/L);

• 凝血功能:胎盘早剥或HELLP综合征患者监测血小板(<100×10⁹/L)、纤维蛋白原(<2g/L)。

2. 胎儿监护

(1)胎心电子监护(NST):

• 孕32周起,高危孕妇每周1-2次,异常者(如胎心基线变异<5bpm或反复减速)行宫缩应激试验(CST)。

(2)超声监测:

• 生物物理评分(BPS):包括胎动、胎儿呼吸样运动、肌张力、羊水量,满分10分,<6分提示胎儿窘迫;

• 脐血流多普勒:S/D比值(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孕晚期>3.0提示胎盘灌注不足。

(3)胎儿生长评估:每2-4周测量胎儿双顶径、腹围、股骨长,计算胎儿体重增长曲线,FGR者需鉴别胎盘型或遗传型。

3. 特殊检查

(1)无创产前检测(NIPT):孕12-22周采血,检测胎儿游离DNA,对21-三体、18-三体、13-三体的检出率>95%。

(2)胎儿MRI:孕20周后对超声显示不清的结构畸形(如颅脑、脊柱异常)进行补充诊断,无辐射但需镇静孕妇。

(3)羊水穿刺:孕16-24周,适用于血清学筛查高风险或高龄孕妇,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率达100%,需警惕流产风险(0.5%-1%)。

三、专科护理要点

1. 产前护理

(1)个性化营养干预:

• 糖尿病孕妇:碳水化合物占比50%-60%,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蔬菜),避免高糖水果(如荔枝、甘蔗);

• FGR孕妇:补充蛋白质(1.5g/kg/d)及脂肪酸(如深海鱼油),每日能量增加300kcal。

(2)活动与休息指导:

• 前置胎盘患者:绝对卧床,禁止性生活,采用左侧卧位增加子宫胎盘血流;

• 轻度子痫前期患者:适度室内活动,每日卧床休息≥10小时,避免长时间站立。

(3)心理支持:通过正念冥想、家属陪伴缓解焦虑,对多次流产史孕妇开展认知行为治疗(CBT),改善负性思维。

2. 产时管理

(1)持续胎儿监护:

• 潜伏期每15-30分钟听胎心,活跃期每5-10分钟监测,第二产程全程电子监护,异常时立即阴道检查或剖宫产。

(2)急救体系启动:

• 配备新生儿复苏台、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胎盘早剥患者提前开放静脉通路,备血2000ml;

• 麻醉团队提前评估,子痫前期患者避免硬膜外麻醉禁忌(血小板<80×10⁹/L)。

(3)分娩方式选择:

• 双胎妊娠:头位/头位可阴道试产,其他胎位(如头位/臀位)建议剖宫产;

• 胎盘前置:完全性前置胎盘或既往剖宫产史者,孕36-37周择期剖宫产。

3. 产后观察

(1)出血预警:

• 每15-30分钟按摩子宫,监测出血量(产后2小时>400ml为产后出血),子痫前期患者需警惕子宫收缩乏力(因平滑肌细胞水肿)。

(2)血栓预防:

• 卧床期间每日进行踝泵运动(每次10分钟,每日4次),高凝状态者(如抗磷脂综合征)产后6-12小时启动低分子肝素抗凝。

(3)新生儿专科评估:

• 早产儿转入NICU,监测体温、血糖(<2.6mmol/L需干预);糖尿病母亲婴儿(LGA)需警惕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

四、质量控制要点

(一)“三专”原则

(1)专科评估:由高危妊娠门诊医生联合超声科、新生儿科进行多学科会诊(MDT),孕28周前确定分娩医院及方式。

(2)专人负责:指定资深护士作为个案管理师,每周电话随访,记录母体症状(如头痛、视物模糊)及胎儿监护结果。

(3)专案管理:建立电子档案,动态更新风险等级(如轻度子痫前期升级为重度时,24小时内终止妊娠)。

(二)“三防”措施

(1)防并发症:糖尿病孕妇每餐前监测血糖,避免酮症酸中毒;高血压孕妇严格限盐(<3g/d),预防子痫发作。

(2)防意外事件:前置胎盘患者住院期间禁止灌肠、阴道检查,避免诱发出血;多胎妊娠减少腹部触诊频率,防止胎膜早破。

(3)防护理疏漏:执行“双人核对”制度,如羊水穿刺前核对孕周、标本信息,产后交接时确认新生儿Apgar评分及母婴血型。

(三)患者教育重点

(1)识别危险信号:如阴道出血、持续性腹痛、胎动减少(<6次/2小时),需立即就诊。

(2)用药指导:硫酸镁治疗子痫前期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潮热、乏力,需监测膝反射及呼吸频率(≥16次/分)。

(3)母乳喂养支持:糖尿病母亲产后血糖稳定即可哺乳,需监测婴儿血糖;早产儿建议使用母乳强化剂至纠正胎龄40周。

结语

高危妊娠的管理需贯穿孕前、孕期、产时及产后全程,通过早期风险分层、精准监测和多学科协作,最大限度改善母胎结局。未来,可借助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如基于胎盘生长因子(PlGF)预测子痫前期)及远程胎心监护系统,实现高危妊娠的智能化、居家化管理,进一步提升护理效率与安全性。

(娄妍 尉氏县妇幼保健院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