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低体温是指病人在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体温降至36℃以下的状况。这种情况虽然看似轻微,但实际上会对患者的生理机能产生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了解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并采取有效的升温护理策略至关重要。
一、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增加手术切口感染几率:
术中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影响伤口愈合速度,从而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这不仅延长了患者的恢复时间,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影响麻醉药物代谢:
低体温会降低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功能,减缓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导致术后苏醒延迟。这对于需要快速恢复意识以便进行后续治疗的患者来说,无疑增加了风险。
增加出血风险:
低体温会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和血小板的功能,导致凝血功能减弱,血液粘滞度增加,从而增加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风险。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危及患者生命。
心血管系统影响:
低体温会引起心脏电活动的紊乱,导致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和心室颤动的风险增加。同时,低体温还会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导致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加重心脏的负担,增加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免疫功能减弱:
低体温会抑制白细胞的功能和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下降。这不仅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整体恢复进程。
神经系统影响:
术中低体温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老年患者而言,低体温可能增加术后谵妄或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术后不适感增加:
低体温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寒战,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还可能增加身体的耗氧量,对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而言,可能加重术后疲劳和心脏负担。
二、升温护理策略
针对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医护人员应采取积极的升温护理策略,以确保患者的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升温护理策略:
术前心理疏导:
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降低冷刺激阈值,有助于预防精神心理因素所导致的术中低体温。
控制手术室温度:
手术室温度应维持在21℃~25℃之间。这一温度范围有助于减少患者体温的散失,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
加强体温监测:
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及时发现并处理低体温情况。这可以通过使用体温监测设备来实现,确保患者的体温始终维持在安全范围内。
使用保温设备:
在手术过程中,可以使用保温毯、棉被等设备对患者进行保温。这些设备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体温的散失,维持体温稳定。
加热输注液体和血液:
术中输注的液体和血液应加热至适宜温度后再进行输注。这有助于维持患者的体温,并减少因冷稀释作用而导致的低体温风险。
减少体表和体腔热量流失:
在手术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患者体表和体腔的热量流失。例如,可以使用无菌包布、被单等物品覆盖患者身体,以减少体温的散失。同时,在手术切口处使用保温材料也有助于减少热量的流失。
缩短手术时间: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在手术台上的暴露时间,有助于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这要求医护人员提前做好手术准备,熟悉手术步骤,提高手术效率。
术后保暖措施:
术后患者转运途中及回到病房后,应采取保暖措施,如加盖被褥、调节室温等,以促进患者体温的恢复。
综上所述,术中低体温对患者具有多方面的危害,因此医护人员应采取积极的升温护理策略来预防和处理术中低体温情况。通过术前心理疏导、控制手术室温度、加强体温监测、使用保温设备、加热输注液体和血液、减少体表和体腔热量流失、缩短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保暖措施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
(张妍舒 安钢总医院 麻醉科手术部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