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是分娩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还可能对产妇的身体恢复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幸运的是,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处理,产后出血是可以有效控制的。本文将详细介绍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帮助新妈妈们在分娩后能够得到安全、有效的护理。
一、产后出血的定义与危害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剖宫产时超过1000毫升。产后出血是全球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占孕产妇死亡原因的20% - 30%。产后出血不仅会导致失血性休克,还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此外,产后出血还可能导致产妇贫血、感染等并发症,影响产妇的身体恢复和哺乳能力。
产后出血的常见危害包括:
1. 失血性休克:大量失血会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加快,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 贫血:产后出血可能导致产妇贫血,影响身体恢复,甚至影响哺乳。
3. 感染:出血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感染,延长住院时间。
4. 心理影响:产后出血可能导致产妇焦虑、抑郁,影响产后心理健康。
二、产后出血的原因
产后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子宫收缩乏力
这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 - 80%。分娩后,子宫未能有效收缩,导致胎盘剥离面的血管无法闭合,从而引发出血。子宫收缩乏力的原因包括:
• 产程延长:产程过长可能导致子宫肌肉疲劳,收缩乏力。
• 羊水过多:羊水过多会导致子宫过度膨胀,影响子宫收缩。
• 多胎妊娠:多胎妊娠会使子宫过度伸展,影响子宫收缩。
• 使用镇静剂:分娩过程中使用过多镇静剂可能抑制子宫收缩。
(二)软产道裂伤
分娩过程中,会阴、阴道、宫颈等部位可能出现裂伤,导致出血。软产道裂伤的原因包括:
• 急产:分娩过程过快,胎儿迅速通过产道,可能导致软产道裂伤。
• 胎儿过大:胎儿体重超过4000克,可能导致软产道裂伤。
• 助产操作不当:如会阴侧切或产钳助产操作不当。
(三)胎盘因素
胎盘残留、胎盘植入等情况可能导致胎盘剥离不完全,引发出血。胎盘因素的原因包括:
• 胎盘粘连:胎盘与子宫壁粘连,导致胎盘剥离困难。
• 胎盘植入:胎盘植入子宫肌层,导致胎盘剥离不完全。
• 胎盘残留:胎盘或胎膜残留于宫腔内。
(四)凝血功能障碍
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会导致全身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包括:
• 羊水栓塞: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凝血功能障碍。
• 胎盘早剥:胎盘在胎儿娩出前从子宫壁剥离,引发凝血功能障碍。
•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可引发凝血功能障碍。
三、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预防产后出血是保障产妇安全的关键。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孕期管理
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危因素,如贫血、高血压、前置胎盘等。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在分娩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备血、安排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等。
(二)第三产程的管理
在胎儿娩出后,及时给予缩宫素等宫缩剂,促进子宫收缩。同时,要密切观察产妇的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三)合理使用助产技术
避免不必要的会阴侧切和产钳助产,减少软产道损伤。在助产操作中,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四、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一)一般处理
1. 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大静脉通道,确保输液、输血的通畅。
2. 维持呼吸循环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同时,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3. 评估出血量:通过称重法、容积法等准确评估出血量,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动态监测产妇的血液状态。
(二)针对病因的处理
1. 子宫收缩乏力
• 子宫按摩:通过双手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
• 宫缩剂的应用:缩宫素是首选药物,可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此外,还可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米索前列醇等。
• 手术干预: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可采用宫腔填塞、B-Lynch缝合等手术方法。
2. 软产道裂伤
• 及时修复:在良好的照明下,仔细检查裂伤部位,及时进行缝合。
• 血肿处理:对于血肿,可采用压迫止血、碘仿纱条填塞等方法。
3. 胎盘因素
• 人工剥离胎盘:对于胎盘未完全剥离的产妇,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人工剥离。
• 清理残留组织:对于胎盘、胎膜残留者,应彻底清理宫腔。
4. 凝血功能障碍
• 输血治疗:根据产妇的凝血功能状态,合理输注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
• 纠正酸中毒:使用碳酸氢钠等药物纠正酸中毒,改善凝血功能。
(三)其他处理方法
1. 子宫动脉栓塞术:对于药物和手术治疗无效的产妇,可考虑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该方法可有效减少出血,同时避免子宫切除。
2. 子宫切除术:在所有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子宫切除术是最后的手段。虽然这意味着产妇将失去生育能力,但在危及生命的情况下,这是必要的选择。
五、产后出血的护理与康复
产后出血的产妇在出院后仍需密切观察和护理:
(一)休息与营养
产妇应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同时,要合理饮食,补充足够的营养。建议多吃富含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肉、鱼类、豆类、绿叶蔬菜等。
(二)心理支持
产后出血可能导致产妇焦虑、抑郁。家人应给予产妇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她度过心理难关。如果产妇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三)观察出血情况
产妇在出院后仍需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 阴道出血量增多,超过月经量。
• 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贫血症状。
• 腹部疼痛加剧,伴有发热。
(四)预防感染
产后出血的产妇更容易发生感染。因此,产妇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使用不洁的卫生巾,勤换内裤。同时,要避免性生活和盆浴,直到医生确认伤口愈合。
六、总结
产后出血是分娩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处理,大多数产后出血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准妈妈们在孕期应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危因素。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产妇的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产后,产妇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合理饮食,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家人应给予产妇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她度过心理难关。
产后出血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做好预防和处理,就能有效保障产妇的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每一位新妈妈的健康,迎接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娄妍 尉氏县妇幼保健院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