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粪便颜色的奥秘

2024-12-20 09: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正常情况下,粪便的颜色通常为黄色或黄褐色,这主要源于胆汁中的胆红素经过一系列代谢后的结果。不过,一旦粪便颜色发生明显变化,便可能是肠道或其他健康问题的预警。

黑色粪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迹象。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粪便变黑。当然,食用了大量动物血、肝脏,或某些含铁的药物,也可能导致粪便变黑,但这种情况在停止食用相关食物或药物后会恢复正常。灰白色的粪便则可能暗示着胆汁排泄受阻,常见于胆管结石、肿瘤等疾病,导致胆汁无法正常进入肠道参与消化。绿色粪便可能是由于食用了大量富含叶绿素的蔬菜,也可能是肠道蠕动过快,胆汁中的胆红素还未来得及充分转化就被排出体外。

粪便形状透露的健康信息
粪便的形状同样能透露肠道健康的秘密。按照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第 3、4 型是最为理想的形状。第 3 型的粪便表面有裂痕,像香肠一样;第 4 型则是表面光滑的香肠状,这表明肠道功能良好,饮食结构合理,粪便在肠道内形成和传输的过程顺利。

如果粪便呈第 1、2 型,也就是一颗颗硬球或质地坚硬、呈块状,这通常意味着便秘。便秘可能是由于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水分摄取不够、缺乏运动等原因,导致肠道蠕动缓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相反,第 5、6、7 型的粪便则提示腹泻。第 5 型是柔软的块状,容易排出;第 6 型是糊状,第 7 型则是水样便,没有固体成分。腹泻可能是肠道感染、食物中毒、过敏反应或是肠道炎症性疾病等引起的,肠道黏膜受到刺激,分泌过多液体,加速肠道蠕动,使得粪便无法正常成型。

粪便气味异常的警示
健康的粪便通常有一定气味,但不会过于浓烈。这是因为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在分解食物残渣时,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气味物质。然而,当粪便气味变得异常刺鼻、恶臭时,就需要警惕了。

例如,脂肪泻时粪便会有酸臭味,这是由于脂肪消化吸收不良,大量未被消化的脂肪随粪便排出。肠道细菌感染,特别是一些有害菌大量繁殖,会导致粪便发出腐臭味,这是因为有害菌分解蛋白质产生了过多的吲哚、硫化氢等有臭味的物质。

排便次数与肠道健康
正常情况下,成人每日排便次数在 1-2 次,这样的排便频率,能有效维护肠道内环境的清洁与稳定。肠道菌群平时并不是在肠道中 “闲逛”,而是参与了食物的消化吸收、机体的免疫功能、情绪调节以及代谢功能的维持。

如果排便次数过多,每天超过 3 次且大便稀软,可能是由于食用不洁食物、寒凉食物或肠道病变等因素造成;如果排便次数过少,每周少于 3 次,可能是由于生理原因导致的,像饮食过少、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卧床、胃肠道功能下降、不完全性肠梗阻等。

粪便中的黏液与血液
粪便中出现黏液或血液,更是不容忽视的健康警报。少量黏液附着在粪便表面,可能是肠道黏膜受到轻微刺激的正常反应,但如果黏液量较多,或者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可能是肠道炎症、溃疡的表现,如结肠炎、直肠炎等。

而粪便中混有血液,情况则更为严重,鲜红色血液通常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癌等;暗红色血液可能来自上消化道,但也可能是肠道中较深处的病变。此时应排除食用红心火龙果引起的一过性红色粪便。

通过粪便判断肠道健康状况,并不需要我们成为专业的医学人士,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每天排便后,花上几秒钟留意一下粪便的颜色、形状和气味,就能及时发现肠道健康的蛛丝马迹。当然,粪便的变化只是初步的判断依据,如果发现异常,不要自行诊断和用药,应尽快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血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潜血检查以及胃肠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肠道健康关乎整体健康,让我们从关注每一次的 “便便” 开始,守护好肠道这个人体的 “第二大脑”。

(董学艳 武陟县乔庙镇卫生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