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检验科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份血液样本被采集、检测。而其中一项最为基础却又至关重要的检查,就是血常规。小小的一滴血,经过精密仪器的分析,就能生成一份包含众多数据的报告,宛如一把钥匙,帮助医生开启探索人体健康奥秘的大门。那么,血常规究竟是如何从这一滴血中解读出我们身体的 “健康密码”,帮助发现疾病的呢?
血常规的 “主力军”: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
血常规主要检测血液中的三大类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在身体内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红细胞,堪称氧气的 “搬运工”,主要负责携带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并将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氧气输送能力和造血功能。在红细胞相关指标中,血红蛋白(HGB)尤为关键,它就像是红细胞这个 “小货车” 上装载氧气的 “货箱”。正常男性的血红蛋白值在 130 - 175g/L,女性为 115 - 150g/L。若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往往提示可能存在贫血情况。例如,长期月经量过多的女性,可能因失血过多导致血红蛋白降低,引发缺铁性贫血;而一些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对营养物质的摄取不足,可能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这些在血红蛋白以及其他红细胞相关指标如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等上都能有所体现。HCT 反映血液浓稠度,MCV 结合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数量能区分贫血类型,帮助医生精准判断贫血病因,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白细胞,则是身体免疫系统的 “卫士”,时刻抵御着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和内在异常细胞(如癌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的异常细胞)的侵害。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为(3.50 - 9.50)×10⁹/L。白细胞家族 “兵强马壮”,包含五类不同的 “特种兵”,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在免疫反应中各有分工。当白细胞计数增高,且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时,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像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患者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而当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且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则提示可能存在病毒感染,比如流感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往往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但淋巴细胞比例会升高。医生通过这些变化,能初步判断感染类型,从而为后续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
血小板,是凝血系统的 “关键角色”,其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损出血时,迅速聚集形成血栓,堵住出血口,防止血液过度流失。血小板的正常范围为(125 - 350)×10⁹/L。若血小板数量减少,身体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轻微碰撞或损伤后就容易出现瘀斑、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也更为常见;相反,血小板增多也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比如一些骨髓增殖性疾病,可导致血小板异常增多,增加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的发病几率。
血常规:疾病的 “预警灯”
血常规不仅仅能反映贫血、感染和凝血方面的问题,还能作为许多疾病的早期 “预警灯”。
对于血液系统疾病,血常规的异常表现常常是重要线索。例如白血病,患者血常规可能出现白细胞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同时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情况。在白血病早期,白细胞可能出现幼稚细胞,这些异常细胞的出现是白血病的典型特征之一。再生障碍性贫血则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即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均低于正常范围,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出现障碍。
一些慢性疾病在发展过程中,血常规也会有所变化。比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免疫系统紊乱攻击自身组织,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不同程度减少,同时淋巴细胞亚群也会出现异常。长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引发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时,可能出现贫血症状,血常规中血红蛋白降低,这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影响了红细胞的生成。
此外,在肿瘤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血常规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肿瘤细胞可能侵犯骨髓,影响造血功能,导致血常规指标异常;另一方面,在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时,血常规可用于监测治疗不良反应。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对骨髓造血干细胞造成损伤,引起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减少,医生通过定期监测血常规,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既能保证治疗效果,又能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对患者身体的损害。
解读血常规报告的 “小窍门”
拿到血常规报告,面对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值和箭头,很多人会感到一头雾水。其实,解读血常规报告有一些 “小窍门”。
首先,不要只关注有箭头提示的异常指标,正常指标同样重要。因为有些疾病在早期,血常规可能仅表现为某些指标处于正常范围的边缘,虽然没有出现明显异常箭头,但结合患者症状,也可能具有诊断价值。例如,早期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可能还在正常范围下限波动,但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可能已经开始降低,此时若能及时发现并干预,可有效预防贫血进一步发展。
其次,要综合分析各项指标。血常规各项指标之间相互关联,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指标的变化。比如,白细胞计数升高,同时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升高,且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但如果白细胞计数升高,而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更为明显,同时有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则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高。再如,出现贫血时,不仅要看血红蛋白数值,还要结合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来判断贫血类型,为明确病因提供线索。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血常规报告只是疾病诊断的辅助手段,不能仅凭血常规确诊所有疾病。当血常规出现异常时,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如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血常规,这一简单而又神奇的检查项目,通过对一滴血中细胞成分的分析,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健康信息,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身体潜在的疾病隐患。无论是健康体检,还是疾病诊疗,血常规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了解血常规的奥秘,关注血常规报告中的每一个数据,就是在为自己的健康增添一份保障。
(董学艳 武陟县乔庙镇卫生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