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尿液,这一过程看似平常,却蕴含着重要的健康信息。尿液就像身体的 “晴雨表”,通过它的颜色、气味、泡沫等特征,以及尿常规检测中的各项指标,能为我们揭示身体的潜在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尿液的世界,学习如何通过尿常规检测读懂身体发出的小信号。
尿液颜色的奥秘
正常情况下,尿液呈淡黄色且清澈透明,这是因为其中含有尿色素。尿液的颜色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喝水量便是其中之一。当我们饮水过少时,尿液会浓缩,颜色变深,呈现出深黄色,就如同泡茶时茶叶放得多,茶水颜色就会变浓一样。这是身体在提醒我们需要补充水分了。
然而,异常的尿液颜色可能暗示着健康
问题。比,浓茶色尿液可能与肝脏疾病有关。当肝脏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大量胆红素进入血液,再通过尿液排出,就会使尿液颜色加深。洗肉水色或红色尿液,医学上称为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统出现了出血情况。这有可能是尿路感染、结石划破尿路黏膜,甚至是泌尿系统肿瘤导致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牛奶色尿液,即乳糜尿,往往提示淋巴管堵塞,导致淋巴液进入尿液。蓝绿色尿液则较为少见,可能是服用了某些特殊药物,或者存在特殊感染。
泡沫尿的真相
很多人看到马桶中尿液产生泡沫,会感到担忧,认为是身体出了问题,甚至有人觉得泡沫尿等同于肾虚,这种观点其实并不准确。正常情况下,尿液也会产生少量泡沫,但这些泡沫较大且很快就会消散。如果尿液中的泡沫细小、密集,像啤酒泡沫一样,并且长时间不消散,这可能是蛋白尿的表现。肾脏就像一个精密的滤网,正常情况下能过滤掉对身体有用的物质,阻止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入尿液。但当肾脏出现问题,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这个滤网的功能受损,蛋白质就会 “漏” 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尿常规报告单解读
拿到尿常规报告单,上面密密麻麻的指标和符号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只要重点关注几个关键指标,就能大致了解身体状况。
· 尿蛋白:正常情况下,尿蛋白应为阴性或仅有极少量。如果检测结果显示持续阳性,加号越多,说明尿蛋白含量越高,肾脏受损的可能性就越大。除了肾脏疾病,剧烈运动、发热、情绪紧张等也可能导致一过性蛋白尿,不过这种情况通常在诱因去除后会恢复正常。如尿糖:尿糖阳性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糖尿病。血糖升高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时,尿中就会出现葡萄糖。除了糖尿病,某些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影响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或者短时间内大量进食高糖食物,都可能导致尿糖阳性。所以,发现尿糖异常后,需要进一步检查血糖及其他相关指标,以明确原因。
· 红细胞:正常尿液中红细胞数量极少,高倍镜视野下一般不超过 3 个。如果红细胞数量增多,每高倍镜视野超过 3 个,就称为镜下血尿。血尿的原因较为复杂,除了前面提到的尿路感染、结石、肿瘤,还可能是肾小球疾病、遗传性肾病等。一旦发现血尿,必须进一步检查,找出出血的源头。
· 亚硝酸盐:正常尿液中一般不含亚硝酸盐。当亚硝酸盐呈阳性时,提示泌尿系统可能存在细菌感染。这是因为某些细菌能将尿液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所以亚硝酸盐阳性是尿路感染的一个重要线索。不过,留取尿液标本不规范,如尿液在体外停留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亚硝酸盐假阳性。
尿液检查的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尿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在采集尿液标本时,最好采用中段尿。这是因为前段尿液可能受到尿道外口细菌等污染,后段尿液可能受到前列腺液(男性)或阴道分泌物(女性)的影响,而中段尿相对更能反映泌尿系统的真实情况。采集后的尿液应尽快送检,一般建议在 1 小时内完成检测,以免尿液中的成分发生变化。女性在月经期应避免进行尿常规检查,因为经血混入尿液会导致红细胞假阳性,干扰检测结果。此外,有些人认为检查前不能喝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适当饮水对尿常规结果影响不大,反而过度憋尿可能会造成一些指标的假阳性。
尿常规检测是一种简单、经济且有效的健康筛查方法,一次检查费用通常不到 30 元,却能帮助我们发现早期糖尿病(尿糖阳性)、隐匿性肾炎(尿蛋白异常)、膀胱癌征兆(持续血尿)、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尿)等多种疾病。它就像一个小小的 “健康侦探”,通过对尿液的分析,为我们揭示身体内部隐藏的问题。所以,不要忽视尿液这个身体的 “代言人”,关注尿液变化,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让我们能够及时察觉身体发出的小信号,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
(董学艳 武陟县乔庙镇卫生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