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肠道“堵车”别忽视!一文读懂肠梗阻的预防与急救

2025-01-16 17:4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肠道“堵车”在医学上被称为肠梗阻,是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的急腹症。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本文从症状识别、日常预防到急救措施,系统梳理肠梗阻的应对策略。

一、肠梗阻的“警报信号”:症状与成因解析

肠梗阻的核心症状可概括为“疼、吐、胀、闭”。腹痛常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初期疼痛间隔较长,随着梗阻加重,疼痛频率和强度会显著提升;呕吐初期多为胃内容物,晚期可能伴随胆汁或粪臭味液体;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相关,低位肠梗阻常导致全腹膨隆;停止排气排便则是完全性肠梗阻的典型表现,但高位梗阻早期可能仍有少量气体排出。

肠梗阻的成因复杂多样。机械性梗阻常见于肠粘连(术后并发症占比高达60%-80%)、肠套叠(儿童多见)、肠扭转(饱餐后剧烈运动易诱发)或肠道肿瘤;动力性梗阻多由腹膜炎、低钾血症或神经损伤导致肠管蠕动功能丧失;血运性梗阻则与肠系膜血管栓塞相关,这类梗阻发展迅速,死亡率较高。

二、日常预防:构建肠道“畅通工程”

1.饮食管理:肠道“润滑剂”与“清道夫”

膳食纤维双刃剑: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但需避免过度摄入(如每日超50克可能导致腹胀)。推荐将全谷物、豆类、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和水果(如苹果、香蕉)纳入日常饮食。

高危食物清单:油炸食品、糯米制品、坚果壳类、未充分咀嚼的肉类需谨慎食用。

液体补充策略:每日饮水量应达1500-2000毫升,便秘患者可尝试晨起空腹饮用300毫升温水。

2.运动处方:激活肠道“动力泵”

核心运动组合:每日快走30分钟+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每次5分钟)。

术后康复运动:腹部手术患者术后24小时应开始下床活动,从床边站立逐步过渡到行走。

高危人群专项训练:老年人可进行坐姿抬腿、骨盆倾斜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

3.疾病管理:切断梗阻“导火索”

慢性病控制: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克罗恩病患者需定期进行肠镜复查。

肿瘤筛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筛查年龄应提前至35岁。

疝气干预:腹股沟疝患者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嵌顿性疝需在6小时内完成急诊手术。

三、急救“黄金法则”:分秒必争的生死博弈

1.现场处置:稳住病情“生命线”

禁食禁水:立即停止所有进食和饮水,防止肠道压力持续升高。

体位调整:半卧位可减轻膈肌压迫,改善呼吸;若怀疑肠扭转,应保持左侧卧位并固定体位。

疼痛控制:可用温毛巾热敷腹部(温度40-42℃),但需避免使用止痛药物,以防掩盖病情。

2.就医流程:精准对接医疗资源

症状描述:需清晰告知医生疼痛起始时间、部位、性质(绞痛/胀痛)、呕吐物颜色及量、最后一次排便时间。

检查优先级:腹部X线片可快速诊断,CT扫描可明确梗阻部位及性质,血生化检查可评估电解质紊乱程度。

治疗方案选择:单纯性肠梗阻首选保守治疗,若48小时内无缓解或出现腹膜炎体征,需立即手术。

3.术后康复:重建肠道“生态圈”

饮食过渡:术后24小时可饮水,48小时后进食清流质(米汤、藕粉),3天后过渡至半流质(粥、烂面条),1周后恢复正常饮食。

活动计划: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第3天可进行床边坐立,第5天开始短距离行走。

并发症监测:术后需密切观察伤口渗液、体温变化及排便排气情况,若出现发热、伤口红肿需及时处理。

四、特殊人群的“定制化防护”

1.老年人:需警惕粪石性梗阻,建议每日晨起饮用蜂蜜水(20毫升蜂蜜+200毫升温水),并定期进行腹部B超检查。

2.孕妇:妊娠中晚期子宫压迫可能导致肠梗阻,需保持左侧卧位,避免仰卧位综合征。

3.儿童: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便,需立即就医进行空气灌肠复位。

五、认知升级:走出肠梗阻防治误区

1.误区一:肠梗阻可自行缓解。事实是,单纯性肠梗阻若未及时处理,24小时内可能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达10%-20%。

2.误区二:灌肠可解决所有梗阻。肠扭转、肠套叠等机械性梗阻患者灌肠可能导致肠穿孔,需严格禁忌。

3.误区三:术后无需复查。结肠癌术后患者5年内复发率达30%,需每半年进行一次CEA检测和腹部CT检查。

肠梗阻防治需建立“预防-识别-急救-康复”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日常通过科学饮食、适度运动、疾病管理可降低发病风险;出现症状时需立即启动急救程序,争取黄金治疗时间窗;术后通过规范化康复可促进肠道功能重建。记住,肠道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石,任何“堵车”信号都值得高度重视。

(张雪峰 鹤壁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