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这座人体内的“生命引擎”,每分每秒都在为全身输送血液。但当冠状动脉这条“能源管道”因斑块堆积或痉挛而狭窄时,心肌便会陷入缺血缺氧的危机。此时,心脏会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向人体发出警报——心绞痛。这种突如其来的胸痛,犹如一封加急邮件,提醒我们:心血管系统正面临严峻挑战。
一、解码心绞痛:心脏的“缺氧求救信号”
心绞痛的本质是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需氧之间的失衡。当冠状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痉挛导致管腔狭窄时,心肌的血液供应便无法满足其代谢需求,进而引发胸痛。根据发作特点,心绞痛可分为三类:
1.稳定型心绞痛:如同“定时炸弹”,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饱餐后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其疼痛性质、部位和诱因相对固定,堪称心绞痛中的“老实人”。
2.不稳定型心绞痛:堪称“深夜刺客”,可能在休息时突然发作,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且硝酸甘油效果不佳。它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奏”,需立即就医。
3.变异型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痉挛引发,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与活动无关,吸烟、饮酒是常见诱因。其疼痛如同“闪电战”,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危险性不容小觑。
二、识别心绞痛:抓住身体的“报警信号”
心绞痛的疼痛并非简单的“胸口闷”,而是一组复杂的“身体语言”:
-疼痛性质: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感、紧缩感,仿佛有块巨石压在胸口,或像被绳子紧紧勒住。部分患者形容为“烧灼感”或“窒息感”。
-疼痛范围: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甚至直达无名指和小指,或向上蔓延至下颌、颈部,向下波及上腹部。
-疼痛时间:通常持续3-5分钟,若超过15分钟仍不缓解,需高度警惕心肌梗死。
-诱发因素:劳累、情绪激动、寒冷、饱餐等是常见诱因,但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无差别攻击”,在休息时突然发作。
-伴随症状: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心悸乏力……这些症状如同“求救信号”,提示心肌缺血已危及全身。
三、诊断心绞痛:揭开胸痛的“幕后真凶”
当胸痛来袭,医生会通过“三步法”抽丝剥茧:
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疼痛性质、诱因、缓解方式及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
2.体格检查:听诊心脏杂音、触诊动脉搏动,评估心血管状态。
3.辅助检查:
-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可能正常,但发作时可能出现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犹如“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
-心脏超声:观察心室壁运动异常,评估心脏功能。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注入造影剂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及程度,堪称诊断心绞痛的“照妖镜”。
四、治疗心绞痛:多管齐下,守护心脏
心绞痛的治疗如同“消防演习”,需从“灭火”(缓解症状)和“防火”(预防复发)两方面入手:
1.药物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堪称“血管松绑剂”。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为心脏“减负”。
-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䓬,可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尤其适用于变异型心绞痛。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栓形成,预防心肌梗死。
2.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导管在狭窄处植入支架,恢复血流,堪称“血管清道夫”。
3.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取自身血管绕过狭窄部位,为心肌重建“生命通道”,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患者。
4.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则会升高血压,二者堪称心绞痛的“帮凶”。
-合理饮食:低盐低脂、多吃蔬果,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为血管“减负”。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心肺功能。
-心理平衡:通过冥想、深呼吸缓解压力,避免情绪“过山车”。
五、预防心绞痛:未雨绸缪,远离“心”患
预防心绞痛需从“控风险、养习惯、早发现”三方面着手:
1.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定期监测,遵医嘱用药,将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
-戒烟限酒:戒烟可降低心绞痛风险50%,限酒则能减少血管损伤。
2.养成健康习惯:
-均衡饮食:少盐少油,多吃全谷物、蔬果和鱼类,为血管提供“优质燃料”。
-规律运动:避免久坐,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
-充足睡眠: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有助于心脏自我修复。
3.定期体检:
-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
-高危人群:有冠心病家族史、肥胖或长期吸烟者,需提前开始筛查。
结语:倾听心脏的声音,守护生命健康
心绞痛并非“突然袭击”,而是心血管系统长期受损的“爆发”。通过了解心绞痛的科学知识,我们不仅能识别身体的“求救信号”,更能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管理,将心血管疾病风险降到最低。记住: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是生命的赞歌;而守护心脏健康,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王莹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