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生儿低血糖: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2025-05-13 17: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中,许多父母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新生儿的体重、外貌和哭声上,却容易忽视一个潜藏在暗处的健康威胁——新生儿低血糖。这一病症如同“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却可能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生儿低血糖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和神经系统功能,甚至危及生命。究竟什么是新生儿低血糖?为何它如此危险?又该如何早期识别和有效应对?让我们深入探究这一容易被忽视的新生儿健康问题。

一、认识新生儿低血糖

(一)定义与诊断标准

新生儿低血糖是指新生儿全血葡萄糖低于正常代谢所需水平。目前,临床上通常将新生儿血糖低于2.2mmol/L作为诊断低血糖的标准。但由于新生儿的血糖调节机制尚不完善,不同出生状况、胎龄和日龄的新生儿,其血糖的正常范围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足月儿出生后第1天血糖应维持在2.8mmol/L以上,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对血糖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也不宜长时间低于2.2mmol/L。

(二)新生儿血糖调节的特殊性

新生儿的血糖调节系统与成人截然不同。在胎儿期,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葡萄糖,血糖水平相对稳定。然而,出生后,新生儿脱离了母体的营养供应,开始独立维持血糖平衡。此时,新生儿体内的糖原储备有限,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糖原储备更少。同时,新生儿的胰岛功能尚不成熟,胰岛素分泌和调节能力较弱,而肝脏葡萄糖生成能力也不足。此外,新生儿的脑组织代谢旺盛,对葡萄糖的需求量大,一旦血糖供应不足,就容易引发低血糖。

二、新生儿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一)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是新生儿低血糖的高危人群。由于他们的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糖原合成能力不足,出生后糖原储备迅速消耗,而自身的糖异生能力又有限,无法及时补充血糖。同时,这类新生儿的棕色脂肪组织少,通过非寒战产热维持体温的能力差,而维持体温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进一步加剧了血糖的消耗,导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二)母亲因素

1.妊娠期糖尿病: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孕期血糖水平较高,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胰岛素分泌增加。出生后,脱离了母体的高血糖环境,但体内胰岛素水平仍然较高,就会迅速消耗血糖,引发低血糖。

2.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亲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时,胎盘血管痉挛,导致胎盘血流量减少,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使胎儿糖原储备不足,出生后容易出现低血糖。

3.其他:母亲在分娩过程中使用某些药物,如麻醉剂、镇静剂等,也可能影响新生儿的血糖调节,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三)新生儿自身疾病

1.新生儿窒息:窒息会导致新生儿缺氧,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使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过程受阻,血糖生成减少。同时,缺氧还会使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进一步加重血糖的消耗,引发低血糖。

2.感染:新生儿感染,如败血症、肺炎等,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增加能量消耗,同时影响肝脏的糖代谢功能,导致低血糖。

3.遗传代谢性疾病: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糖原累积病等,会导致新生儿体内糖代谢紊乱,引发持续性低血糖。这些疾病通常伴有其他特殊的临床表现,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三、新生儿低血糖的危害

(一)神经系统损伤

大脑是人体对葡萄糖需求最为敏感的器官,新生儿低血糖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最为严重。当血糖持续低于正常水平时,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应,神经细胞会因能量缺乏而受损。长期或严重的低血糖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影响新生儿的智力发育、运动功能和认知能力。患儿长大后可能出现智力低下、学习困难、运动障碍、癫痫等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其他系统影响

除了神经系统,低血糖还会对新生儿的其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低血糖可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功能受损,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症状;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导致喂养困难、呕吐、腹胀等;还可能影响呼吸系统,出现呼吸暂停、发绀等表现。

四、新生儿低血糖的早期识别

(一)临床表现

新生儿低血糖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常见的症状包括喂养困难、嗜睡、反应低下、哭声微弱、肌张力减低、震颤、多汗、呼吸暂停、阵发性青紫等。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抽搐,抽搐的形式多样,如局灶性抽搐、肢体强直或阵挛性抽搐等。需要注意的是,也有部分新生儿低血糖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不能仅仅依靠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低血糖。

(二)筛查与监测

由于新生儿低血糖的症状不典型,对高危新生儿进行血糖筛查和监测至关重要。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窒息、感染等高危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小时内进行首次血糖检测,之后根据情况定期监测血糖,如每1-2小时检测一次,直至血糖稳定。对于无症状但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即使首次血糖检测正常,也应继续监测,以早期发现潜在的低血糖。

五、新生儿低血糖的治疗与护理

(一)治疗方法

1.早期喂养:对于血糖轻度降低且无临床症状的新生儿,应尽早开始喂养。母乳喂养是最佳选择,母乳中的营养成分易于新生儿消化吸收,且含有多种免疫活性物质,有助于增强新生儿的抵抗力。如果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可选择配方奶喂养。喂养频率应适当增加,以保证新生儿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

2.葡萄糖补充:对于血糖明显降低或出现临床症状的新生儿,需要及时补充葡萄糖。通常采用静脉输注葡萄糖的方式,根据新生儿的血糖水平和体重,调整葡萄糖的输注速度和浓度。在输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当新生儿血糖稳定在正常水平后,可逐渐减少葡萄糖的输注量,并过渡到经口喂养。

3.药物治疗:对于持续性或难治性低血糖的新生儿,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胰高血糖素、氢化可的松等。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升高血糖;氢化可的松可以促进糖原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提高血糖水平。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二)护理要点

1.保暖: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对低血糖新生儿至关重要。低体温会增加新生儿的能量消耗,加重低血糖。因此,应将新生儿置于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可使用暖箱或辐射保暖台,维持体温在36.5-37.5℃之间。

2.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精神状态、喂养情况和血糖变化。注意有无低血糖的症状出现,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同时,记录新生儿的出入量,确保液体和营养的平衡。

3.健康教育:向家长普及新生儿低血糖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和护理方法等,让家长了解低血糖的危害以及早期识别和处理的重要性。指导家长正确进行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提高家长的护理能力和健康意识。

新生儿低血糖作为潜藏在新生生命中的“隐形杀手”,需要引起家长、医护人员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了解新生儿低血糖的相关知识,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筛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是守护新生儿健康的关键。只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低血糖对新生儿的伤害,为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李玮芳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