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生儿肠道菌群:影响一生健康的“种子选手”

2025-02-13 09: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生命最初的时光里,新生儿的肠道宛如一片亟待开垦的沃土,而肠道菌群则是播撒其中的“种子”。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从新生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开始在肠道内“安营扎寨”,并随着成长不断演变。它们不仅影响着新生儿当下的消化与免疫,更与人类一生的健康息息相关,堪称影响生命健康的“种子选手”。近年来,随着医学和微生物学研究的深入,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奥秘逐渐被揭开,其对人体健康的深远意义也愈发受到关注。

一、认识新生儿肠道菌群

(一)肠道菌群的构成

肠道菌群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细菌、真菌、病毒等组成,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人体肠道内,已被鉴定出的细菌种类超过1000种,根据数量和作用,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常见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它们能够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调节肠道免疫;有害菌如大肠杆菌(某些致病菌株)、梭状芽孢杆菌,在菌群失衡时可能引发疾病;中性菌则根据肠道环境变化,时而发挥有益作用,时而表现出有害性。

(二)新生儿肠道菌群的特点

与成年人相对稳定的肠道菌群不同,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变化中。在胎儿期,由于子宫内相对无菌的环境,胎儿肠道基本处于无菌状态。出生后,新生儿通过产道分娩、接触母亲皮肤、母乳喂养等途径,开始迅速定植肠道菌群。最初,这些菌群结构简单,主要以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为主,如葡萄球菌、肠杆菌等。随着喂养的进行,尤其是母乳喂养,双歧杆菌等有益菌逐渐成为优势菌群,肠道菌群结构也日益复杂和稳定。但在整个新生儿期,肠道菌群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发生变化。

二、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过程

(一)分娩方式的影响

分娩方式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的首要因素。自然分娩的新生儿在通过产道时,会接触到母亲产道和肛周的微生物,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这些微生物成为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先锋部队”。研究表明,自然分娩的新生儿肠道菌群结构与母亲产道菌群更为相似,且早期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定植比例较高。而剖宫产的新生儿由于未经过产道,主要接触手术室环境、医护人员皮肤以及外界空气中的微生物,其肠道菌群多以葡萄球菌、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为主,菌群多样性较低,有益菌定植相对延迟。

(二)喂养方式的作用

喂养方式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极为关键。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肠道菌群健康发展的“助推器”。母乳中不仅富含新生儿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含有大量的母乳低聚糖(HMOs),这些低聚糖无法被新生儿自身消化吸收,却能为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提供丰富的“食物”,促进其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同时,母乳中还含有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能够调节肠道免疫,帮助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环境。相比之下,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肠道菌群中,肠杆菌、肠球菌等菌属比例较高,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肠道菌群的成熟和稳定过程也相对缓慢。

(三)环境因素的干扰

新生儿所处的环境同样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建立。家庭环境中的空气、灰尘、物品表面都含有各种微生物,新生儿通过呼吸、接触等方式摄入这些微生物。医院环境中的菌群也可能对新生儿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新生儿住院期间,接触到的抗生素、消毒剂等,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此外,母亲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以及家庭成员的卫生习惯,也会间接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定植和发展。

三、新生儿肠道菌群对健康的重要影响

(一)促进营养吸收与代谢

新生儿肠道菌群在营养吸收和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益菌能够分解母乳或配方奶中难以消化的成分,如膳食纤维、乳糖等,将其转化为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丁酸)。这些短链脂肪酸不仅能为肠道细胞提供能量,促进肠道黏膜的生长和修复,还能调节脂质和糖代谢,降低新生儿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同时,肠道菌群还参与维生素的合成,如维生素K、B族维生素等,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求。

(二)构建免疫防线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肠道菌群在免疫调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刺激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增强肠道的免疫屏障功能。有益菌能够通过竞争营养和黏附位点,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和定植,防止病原体入侵。同时,肠道菌群还能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维持免疫平衡,避免过度免疫或免疫缺陷的发生。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的新生儿更容易出现过敏、感染等免疫相关疾病。

(三)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即“肠-脑轴”。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等物质,能够通过血液循环或迷走神经,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在新生儿期,健康的肠道菌群有助于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突触的形成,对认知、情绪调节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而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自闭症、多动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四、新生儿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

(一)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菌群失调是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诱因。当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时,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引发腹泻、便秘、呕吐等症状。例如,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过度繁殖,可产生毒素,引起新生儿感染性腹泻;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缺乏,则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引发便秘。长期的肠道菌群失调还可能导致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等问题,影响新生儿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二)免疫功能紊乱

新生儿肠道菌群失调会削弱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使机体易受病原体侵袭,增加感染的风险。常见的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同时,免疫平衡的破坏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的新生儿更容易出现牛奶蛋白过敏、特异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且过敏症状可能持续至儿童期甚至成年期。

(三)远期健康风险

新生儿时期的肠道菌群失调,不仅影响当下的健康,还可能为未来的健康埋下隐患。早期肠道菌群紊乱与儿童期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生儿肠道菌群失调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增加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风险。

五、维护新生儿肠道菌群健康的方法

(一)自然分娩与母乳喂养

鼓励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是维护新生儿肠道菌群健康的重要措施。自然分娩能够让新生儿获得更丰富、更有益的初始菌群,而母乳喂养则为肠道有益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营养物质。母亲在孕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滥用抗生素,为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创造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新生儿肠道菌群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生儿疾病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确需使用时,应选择对肠道菌群影响较小的药物,并注意用药剂量和疗程。同时,在使用抗生素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益生菌,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三)补充益生菌与益生元

益生菌是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对于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风险的新生儿,如早产儿、剖宫产儿、配方奶喂养儿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益生菌制剂,促进有益菌的定植和生长。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如低聚果糖、菊粉等,通过摄入益生元,能够选择性地刺激肠道有益菌的生长和活性,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四)营造健康环境

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减少灰尘和微生物的积聚。避免过度使用消毒剂,以免破坏环境中的有益微生物。家庭成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避免将外界病原体带给新生儿。同时,让新生儿适度接触自然环境,有助于促进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发展。

新生儿肠道菌群如同生命健康的“种子选手”,其早期的建立和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健康有着深远影响。从生命的起点开始,重视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健康,通过科学的方式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菌群环境,是为孩子一生健康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认识将更加全面,也将有更多有效的方法来维护这一“生命健康的基石”,让每一个新生命都能在健康的肠道菌群守护下茁壮成长。

(李玮芳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