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肠道菌群:消化健康的隐形守护者

2025-03-20 08: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存在着一个由数万亿微生物组成的“隐形王国”——肠道菌群。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总重量约1.5公斤,其基因数量是人类自身基因的100多倍。它们不仅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更在免疫调节、代谢平衡甚至情绪调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作为消化健康的“隐形守护者”,肠道菌群的平衡与紊乱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整体健康,近年来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肠道菌群的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肠道菌群并非随机聚集的微生物群体,而是一个结构精密、功能协同的生态系统。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发现,健康成人的肠道菌群主要由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和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四大类细菌构成,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占比超过90%。这些菌群按功能可分为三类:

-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能合成维生素、抑制有害菌生长、促进肠道蠕动,是维护肠道健康的“主力军”。

-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在正常数量下对肠道无害,但一旦过度繁殖,就可能引发炎症或感染。

-有害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若大量滋生会释放毒素,破坏肠道黏膜,导致腹泻、肠炎等疾病。

肠道菌群的构成并非一成不变。从婴儿出生开始,菌群就经历着动态变化:新生儿在母体产道中首次接触菌群,母乳喂养阶段双歧杆菌占据主导;随着年龄增长和饮食结构变化,菌群多样性逐渐增加,最终在成年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对消化健康至关重要,一旦被打破(即“菌群失调”),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消化功能的核心助手:从食物分解到营养吸收

肠道菌群最核心的功能,是协助人体完成复杂的消化过程。人类自身的消化酶无法分解所有食物成分,而肠道菌群能分泌多种特殊酶类,将膳食纤维、多糖等难以消化的物质转化为可吸收的营养。例如,膳食纤维在大肠中被菌群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丁酸),这些物质不仅是肠道细胞的能量来源,还能调节肠道pH值,抑制有害菌繁殖。

在营养吸收方面,菌群的作用同样不可替代。它们能合成维生素B族、维生素K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并促进钙、铁、镁等矿物质的吸收。研究发现,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会导致菌群多样性下降,进而影响矿物质吸收效率,增加骨质疏松、贫血等疾病的风险。此外,菌群还能分解食物中的毒素和过敏原,减少有害物质对肠道的刺激——例如,某些乳酸菌可降解食品中的亚硝酸盐,降低其致癌性。

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肠道菌群的辅助作用更为明显。老年人由于消化酶分泌减少,往往依赖菌群分解食物;而肠道菌群紊乱的患者,即使饮食正常,也可能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这正是“菌群是消化健康第一道防线”的生动体现。

免疫调节与肠道屏障:抵御疾病的双重防线

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约70%的免疫细胞集中在肠道黏膜。而肠道菌群通过与免疫细胞的“对话”,直接参与免疫调节过程。有益菌能刺激肠道黏膜分泌黏液,形成物理屏障,阻止病原体入侵;同时,它们还能激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增强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

当菌群失调时,这种免疫平衡会被打破。例如,抗生素的滥用会杀死大量有益菌,导致有害菌趁机入侵,引发肠道炎症;而长期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会降低菌群多样性,削弱肠道屏障功能,增加肠道通透性(即“肠漏”)。肠漏状态下,未消化的食物颗粒和毒素会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慢性炎症,这与肥胖、糖尿病、甚至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密切相关。

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能通过“肠-免疫轴”影响全身免疫反应。例如,双歧杆菌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分泌,减轻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免疫相关疾病的症状;而特定乳酸菌能降低肠道炎症因子水平,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情。这些发现为“通过调节菌群治疗免疫疾病”提供了全新思路。

菌群失调的诱因与信号:生活习惯如何影响肠道健康

肠道菌群的平衡脆弱而敏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饮食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高糖、高脂、加工食品会促进有害菌繁殖,而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蔬菜、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则能滋养有益菌。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地中海饮食(富含橄榄油、鱼类、豆类)的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高脂饮食人群。

药物也是重要诱因。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会“不分敌我”地破坏菌群平衡,这就是为什么服用抗生素后容易出现腹泻——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此外,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激素类药物也可能影响菌群结构,增加肠道炎症风险。

生活习惯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长期熬夜会打乱肠道菌群的昼夜节律,降低其稳定性;精神压力通过“肠-脑轴”抑制有益菌生长,这也是压力大时容易便秘或腹泻的原因;而缺乏运动则会减少菌群多样性,削弱肠道蠕动功能。

菌群失调并非毫无信号。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可能意味着菌群失衡:

-长期腹泻或便秘,排便习惯突然改变;

-餐后腹胀、排气增多,且气味异常;

-免疫力下降,频繁感冒或肠道感染;

-皮肤问题(如痤疮、湿疹)反复出现。

若这些症状持续存在,建议通过粪便菌群检测明确菌群状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调节肠道菌群:守护消化健康的实践指南

维护肠道菌群平衡,需要从生活方式入手,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

饮食调整:菌群的“营养餐单”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全谷物、豆类、蔬菜(如芹菜、韭菜)、水果(如苹果、香蕉)富含膳食纤维,是有益菌的“食物”。

-摄入发酵食品:酸奶、纳豆、泡菜等天然发酵食品含有活的益生菌,可直接补充肠道有益菌。

-减少加工食品: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零食会破坏菌群平衡,应尽量避免。

合理使用益生菌与益生元

益生菌补充剂(如双歧杆菌、乳酸菌制剂)可在短期内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适合抗生素使用后或腹泻恢复期的人群;而益生元(如低聚果糖、菊粉)是益生菌的“养料”,能促进肠道自身有益菌繁殖,更适合长期调理。需要注意的是,益生菌的效果具有菌株特异性,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产品。

避免菌群破坏因素

-慎用抗生素:非必要不使用广谱抗生素,必须使用时可同时补充益生菌,减少菌群损伤。

-规律作息与运动: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菌群稳定。

-管理精神压力: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减少“肠-脑轴”对菌群的负面影响。

未来展望:菌群疗法的无限可能

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菌群疗法已成为医学领域的新方向。粪菌移植(将健康人的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已被证实对难治性肠炎有显著疗效;而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益生菌,使其能精准杀灭有害菌或分泌治疗性物质,也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未来,针对个体菌群特征的“个性化饮食方案”“菌群药物”可能成为消化疾病治疗的常规手段。

肠道菌群这个“隐形守护者”,用数万亿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守护着人体的消化健康与整体平衡。它的存在提醒我们:人体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与微生物共生的“超级生物体”。呵护肠道菌群,就是呵护我们自身的健康——这或许是现代医学给人类最深刻的启示之一。

(刘玉红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