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溺水后为何进 ICU?揭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2025-05-11 20: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夏日的泳池边,孩童的欢笑声与浪花声交织,这本该是轻松惬意的休闲时刻,却潜藏着致命危险。每年全球约有 23.6 万人因溺水失去生命,而那些侥幸获救的人,也可能在鬼门关前徘徊。许多溺水患者被紧急送往医院后,会直接进入重症监护室(ICU),这背后的 “罪魁祸首”,正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种疾病究竟如何在溺水后迅速 “攻城略地”,又为何需要动用 ICU 最尖端的医疗资源进行救治?让我们一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溺水 ——ARDS 的 “导火索”
溺水看似只是水进入呼吸道,但这短短几分钟的窒息过程,却能引发一系列 “蝴蝶效应”。当人溺水时,大量水分涌入肺部,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都会打破肺泡的正常生理环境。淡水呈低渗性,进入肺泡后会迅速渗透到肺间质和血液中,导致肺泡细胞肿胀、破裂;海水则是高渗性的,会将肺间质中的水分 “吸” 入肺泡,造成肺泡内液体潴留。这两种情况都会破坏肺泡 - 毛细血管屏障,这个屏障就像是肺部的 “过滤网”,一旦受损,原本不该进入肺泡的血浆蛋白、炎症细胞等物质就会涌入,使得肺泡失去正常的气体交换功能。

与此同时,溺水引发的缺氧会让身体进入 “应激模式”。缺氧刺激体内的炎症细胞大量活化,释放出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就像失控的 “火焰”,在全身蔓延,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而肺部作为与外界直接相通的器官,首当其冲成为炎症反应的 “主战场”,ARDS 便在这场 “炎症风暴” 中悄然登场。

ARDS—— 肺部的 “灾难现场”
ARDS 患者的肺部,宛如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战争。正常情况下,肺泡是一个个像气球一样的微小结构,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液体,既能维持肺泡的形态,又能保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但在 ARDS 患者体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因炎症破坏而减少,这层维持肺泡稳定的 “保护膜” 缺失后,肺泡就会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塌陷。同时,大量的炎性渗出物填充肺泡,形成透明膜,进一步阻碍气体交换。

从影像学上看,ARDS 患者的肺部在 CT 片上呈现出 “白肺” 的特征,原本应该充满空气、显示为黑色的肺部组织,几乎全被白色的实变影占据,这正是肺泡被渗出液填满、失去气体交换功能的直观表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即使吸入高浓度的氧气,血氧饱和度也难以维持在正常水平,身体各器官因为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逐渐陷入功能衰竭的危机。

ICU—— 对抗 ARDS 的 “终极防线”
面对 ARDS 这个 “难缠的对手”,普通病房的医疗条件远远不足以应对,ICU 便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 “最后堡垒”。在 ICU 中,医护人员会采取一系列精准且复杂的治疗措施。

机械通气是治疗 ARDS 的核心手段。传统的正压通气可能会因压力过大,对已经脆弱不堪的肺泡造成二次损伤,因此 ICU 会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通过设置合适的潮气量和呼吸频率,避免肺泡过度膨胀或反复塌陷,就像小心翼翼地修补破损的气球,在保证通气的同时减少对肺部的伤害。同时,俯卧位通气也是常用方法,让患者趴着睡,能使塌陷的肺泡重新张开,改善肺部的通气 / 血流比例,提高氧合效果。

除了呼吸支持,液体管理也是关键一环。ARDS 患者肺部存在大量液体渗出,但过度限制补液会导致身体循环血量不足,影响器官灌注;而补液过多又会加重肺水肿。ICU 的医生需要像走钢丝一样,精确计算患者的出入量,通过使用利尿剂、白蛋白等药物,维持液体平衡,减轻肺部水肿。此外,针对炎症反应,会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抗炎治疗,尝试扑灭体内肆虐的 “炎症之火”。

从 ICU 到康复 —— 生命的艰难重启
即便在 ICU 接受了全力救治,ARDS 患者的康复之路依然布满荆棘。长时间的机械通气可能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压伤等并发症;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心、肝、肾等重要器官都可能受到牵连。许多患者即便度过了急性期,肺功能也难以完全恢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不过,医学的进步也带来了希望。近年来,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的应用,为 ARDS 患者提供了新的转机。ECMO 就像是一个 “人工肺” 和 “人工心”,可以暂时替代心肺功能,让受损的肺部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的时间。一些原本被认为 “回天乏术” 的患者,在 ECMO 的支持下,成功战胜病魔,重新拥抱生活。

溺水引发的 ARDS 是一场对生命的严峻考验,而 ICU 则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了解其中的病理机制和治疗过程,不仅能让我们意识到溺水的潜在危险,更能感受到现代医学在对抗危重疾病时的力量与温度。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提高安全意识,远离溺水风险,让生命之花永远绽放。

 

(张斌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