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鹅口疮VS奶渍,如何区分宝宝口腔问题?

2025-03-05 11:0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家长们常常会发现宝宝口腔里出现白色物质,有时难以分辨是鹅口疮还是奶渍。这两者虽然外观上有些相似,但性质、危害以及处理方法却大不相同。

一、临床表现差异

鹅口疮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的白色伪膜。这种伪膜呈乳白色小点或小片状物,凸起于黏膜上,使用干净的无菌纱布较难擦拭干净。即使勉强擦拭干净,局部黏膜会出现充血、水肿的表现。病情严重时,宝宝可能会伴有食欲不佳、哭闹、烦躁不安、喂养困难等情况,甚至可能出现疼痛、吞咽困难、吐奶、呛咳等症状,极少数严重病例还可能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

奶渍则是粘附在口腔黏膜上的斑块或斑点,也可能表现为舌苔发白。与鹅口疮不同,奶渍一般不会引起其他不适症状,宝宝通常不会有疼痛、哭闹等表现,进食和情绪状态大多正常。

二、发生部位不同

鹅口疮好发于颊黏膜、嘴唇内侧、上颚等部位,有时也会出现在喉道及更深处。这些部位是鹅口疮常见的发病区域,家长在检查宝宝口腔时,可以重点观察这些位置是否有白色伪膜出现。

奶渍主要粘附在牙冠、牙龈、舌黏膜等部位,多在舌面上存在,通常位于舌苔中后部。奶渍在舌头的分布相对较为局限,不像鹅口疮那样可能广泛分布于口腔多个部位。

三、病因有别

鹅口疮是感染口腔念珠菌所致。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在哺乳时因污染的奶头和玩具获得感染。此外,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的宝宝,身体免疫力下降,口腔菌群失调,也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而引发鹅口疮。

奶渍是由于喝奶后不注意口腔卫生引起。宝宝吃奶后,奶液残留在口腔内,如果没有及时清洁,奶液会被细菌分解,从而在口腔黏膜上形成奶渍。

四、形态特征不同

鹅口疮形成的白色伪膜可依附在舌面、上颚、喉道及更深处,严重者可累积各器官,且伪膜分布不均匀,可能这一片、那一片地出现在口腔黏膜上。奶渍多表现为均匀平整的白色斑块,主要分布在舌头上,且多位于舌的中后部,舌尖少见。

如果用棉签在口腔患处轻轻擦拭,鹅口疮不易擦除,若强行擦除,会造成黏膜损伤,留下鲜红的创面。而奶渍经过擦拭后容易去除,擦拭后黏膜仍保持完整、没有受损。

五、年龄倾向有差异

鹅口疮好发于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和免疫力较低的幼儿。对于较大的儿童来说,由于身体免疫力相对较强,口腔卫生习惯也逐渐养成,感染鹅口疮的情况比较罕见。

奶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已经长大的儿童,只要喝奶后不注意口腔清洁,都可能出现奶渍。

六、治疗方法不同

如果明确是鹅口疮,常需要遵医嘱进行抗真菌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制霉菌素片、氟康唑分散片等。局部可涂抹制霉菌素溶液,每日2—3次。治疗时,药物一定要使用到症状消失后2天左右,大约需要1—2周的时间,不能见好就停,否则容易反复。

奶渍的处理则主要是清洁口腔,避免细菌滋生。可以使用温水擦拭口腔,让宝宝多喝些水,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定期清洁婴儿的口腔和喂奶器具,喂奶后及时给宝宝喝少量清水漱口,以减少细菌滋生。

家长需通过临床表现、发生部位等多方面区分鹅口疮与奶渍,明确病因后针对处理,保障宝宝口腔健康。

(张文果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重症监护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