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体检查出肺结节,影像科医生教你如何科学应对

2025-05-15 15: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拿到体检报告,看到“肺结节”三个字时,不少人瞬间慌了神,甚至直接联想到肺癌。前段时间,35岁的张女士在年度体检中查出肺部有5mm的结节,整个人焦虑到失眠,四处求医问药。其实,像张女士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随着低剂量螺旋CT在体检中的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但大部分肺结节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作为影像科医生,今天就带大家科学认识肺结节,学会理性应对。

一、什么是肺结节?先别自己吓自己
肺结节,简单来说就是在肺部影像检查(如CT、X光)中发现的,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它就像是肺部里长出的“小疙瘩”,但这个“小疙瘩”的性质千差万别。根据密度不同,肺结节可以分为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就像一块实心的小石头,密度较高;纯磨玻璃结节类似磨砂玻璃,密度稍低,能隐约看到里面的血管;混合磨玻璃结节则是前两者的结合,既有磨砂玻璃样的部分,又有实心的部分。

从性质上看,肺结节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结节常见的原因有肺部感染愈合后留下的疤痕、炎性假瘤、结核球等。比如,有些人曾经得过肺炎,炎症消退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就可能形成一个小的结节。而恶性结节,最常见的就是早期肺癌。不过,大家要记住一个关键数据:在所有检查出的肺结节中,大约80%-90%都是良性的。所以,当看到体检报告上的肺结节时,千万不要过度恐慌,盲目给自己“判死刑”。

二、发现肺结节,接下来该怎么做?
发现肺结节后,最重要的是找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一般来说,影像科医生会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生长速度等多个因素来判断结节的性质。

1.大小是关键指标

结节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风险程度。通常,小于5mm的肺结节恶性概率很低,一般建议定期随访观察。比如,60岁的李大爷体检发现了一个3mm的实性结节,医生综合评估后,建议他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复查。只要结节没有明显变化,就不用过于担心。

而直径在5-10mm之间的结节,需要提高警惕,医生可能会建议3-6个月进行一次复查,观察结节是否有增大、形态改变等情况。如果结节出现边缘毛刺、分叶、空泡等特征,恶性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对于直径大于10mm的结节,恶性风险较高,医生往往会建议尽快明确诊断,可能会安排支气管镜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等,通过获取结节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来确定结节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

2.形态和密度也有“信号”

除了大小,结节的形态和密度也暗藏玄机。良性结节通常边缘光滑、整齐,比如炎性结节,就像一个圆润的小球;而恶性结节常常边缘不规整,出现毛刺征、分叶征等。混合磨玻璃结节相比其他类型,恶性概率相对较高,如果发现混合磨玻璃结节,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密切随访或进一步检查。

三、肺结节的处理原则:因人而异,精准施策
根据肺结节的评估结果,医生会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

1.良性结节:定期随访,安心生活

如果通过检查明确是良性结节,比如是肺部感染后留下的陈旧性病灶,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即可。复查的目的主要是观察结节有没有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和饮食,不用过分焦虑,就像对待身体上的一颗小痣一样,偶尔关注一下就好。

2.疑似恶性结节:积极诊断,及时干预

对于高度怀疑恶性的结节,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如果通过活检确诊为肺癌,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以早期肺癌为例,通过手术切除,很多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甚至达到临床治愈,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寿命。

四、预防肺结节:从生活细节做起
虽然肺结节的病因还不完全明确,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方式的调整,降低肺结节的发生风险。

· 戒烟和远离二手烟: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戒烟不仅能降低肺结节恶变的风险,还能保护家人的肺部健康。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在烟雾环境中停留。

· 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在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记得佩戴口罩。在家中,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装修时选择环保材料,减少有害气体的释放。

· 健康饮食和运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坚持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规律的生活作息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体检查出肺结节,就像收到一个“健康提醒”,它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肺部健康。但记住,肺结节≠肺癌,只要我们保持理性,科学应对,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或积极治疗,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与肺结节“和平共处”,守护好我们的肺部健康。

(王猛 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中心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