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各种健康问题,无论是跌打损伤、慢性疾病,还是经历手术之后,康复都成为恢复健康的关键环节。然而,康复对于许多民众来说,似乎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今天,作为中医门诊的主治医师,我将带您深入了解康复的全流程,揭开它神秘的外衣,让您清晰地知晓康复过程中的各个要点。
康复前:全面评估是基石
1.病史采集
当您首次踏入中医康复门诊,医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详细询问您的病史。这可不是简单的闲聊,而是全面了解您健康状况的重要一步。医生会询问您疾病或损伤是如何发生的,比如受伤的具体场景、症状开始的时间、病情发展的过程等。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医生还会了解疾病的诊断、治疗经过、用药情况以及以往的康复尝试等。例如,如果您是因为腰部疼痛前来康复,医生会问您是在搬重物后突然疼痛,还是长时间久坐后逐渐出现的,是否伴有下肢的麻木,之前有没有做过腰部的检查如X光、CT等,以及是否尝试过推拿、服药等治疗手段,效果如何。通过这些详细的询问,医生能够对您的病情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
2.身体检查
除了病史采集,身体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包括对您身体各部位的视诊、触诊、动诊等。以肢体损伤为例,医生会观察受伤部位的外观,是否有肿胀、淤血、畸形等;用手触摸受伤部位,感受皮肤温度、压痛的具体位置和程度,判断肌肉的紧张度;还会让您进行一些主动或被动的运动,评估关节的活动范围、肌肉力量等。对于神经系统相关的问题,医生会进行更细致的神经功能检查,如检查感觉是否正常,腱反射是否存在或亢进等。比如,怀疑有颈椎病时,医生会检查上肢的皮肤感觉,测试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的腱反射,让您做颈部的前屈、后伸、侧屈等动作,观察是否有疼痛加剧或活动受限的情况,以此来判断颈椎病变对神经和周围组织的影响。
3.功能评估
康复的核心目标是恢复功能,因此功能评估在康复前至关重要。中医门诊会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功能评估,不仅关注身体的运动功能,还会考虑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在运动功能评估上,常用的有Fugl-Meyer评估量表,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它从肢体的各个关节活动、肌肉力量、协调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打分,直观地反映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对于日常生活能力,会使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在进食、穿衣、洗澡、如厕等基本生活活动中的自理程度。此外,对于一些因疾病或损伤导致心理压力较大的患者,医生还会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心理承受能力等,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康复进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一位骨折后的患者,虽然肢体的骨骼逐渐愈合,但由于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通过功能评估可以明确其目前肢体的运动障碍程度,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困难,从而为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康复中:个性化方案精准实施
1.中医传统疗法
针灸:针灸是中医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依据中医经络学说,通过将纤细的银针刺入人体特定穴位,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比如,对于中风偏瘫患者,针灸师会选取头部的百会、神庭等穴位,以及肢体上的肩髃、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头部穴位可醒脑开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肢体穴位能疏通经络,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针刺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调整针刺的深度、角度和手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起到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在康复治疗中,针对不同的疾病和损伤,推拿按摩的手法和部位也有所不同。对于颈椎病患者,推拿师会先用揉法、滚法等放松颈部及肩部的肌肉,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然后运用点按法刺激颈部的风池、天柱、大椎等穴位,以疏通经络,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最后,根据病情适当采用颈椎的拔伸、微调等整复手法,纠正颈椎关节的微小错位,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而对于软组织损伤,如腰部扭伤,推拿按摩则侧重于损伤局部,通过理筋手法理顺筋络,促进淤血消散,减轻疼痛和肿胀。
中药内服与外用:中药在康复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内服中药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进行辨证论治,开具个体化的方剂。例如,对于骨折后的患者,早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物为主,如桃红四物汤加减,帮助减轻受伤部位的肿胀和疼痛;中期则以接骨续筋为主要治法,可选用接骨丹等方剂,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后期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像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等,帮助恢复肢体的功能。中药外用同样效果显著,如对于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常采用中药熏洗的方法。将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中药如乳香、没药、木瓜、防风等,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先利用蒸汽熏蒸患处,待水温适宜时再浸泡或淋洗,借助药力和热力的双重作用,使药物透过皮肤直达病所,起到消肿止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
2.现代康复技术结合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现代康复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医门诊也会充分运用这一技术。根据患者的功能评估结果,为其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对于因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的患者,早期会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肌肉进行收缩和舒张,以增强肌肉的力量,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过渡到等张收缩训练,如使用哑铃、弹力带等进行抗阻运动,提高肌肉的耐力和力量。对于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则会进行关节松动术,康复治疗师通过手法对关节进行牵引、滑动、旋转等操作,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例如,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康复治疗师会根据其手术情况和恢复阶段,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练习、股四头肌的力量训练等,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提高行走能力。
物理因子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也是康复过程中的常用方法。常见的有热敷、冷敷、电疗、磁疗、超声波治疗等。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常用于慢性损伤、寒性病症等。冷敷则适用于急性损伤的早期,如扭伤、挫伤后的24-48小时内,通过降低局部温度,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电疗包括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和高频电疗法等,低频电刺激可用于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中频电疗法具有较好的镇痛、促进血液循环和消炎作用;高频电疗法则可深入组织内部,产生温热效应,改善深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磁疗利用磁场的生物效应,调节人体生物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产生微弱的涡电流,影响体内电子运动的方向和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浓度和运动速度,从而改善组织的营养代谢,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超声波治疗通过超声波的机械效应、温热效应和空化效应,可软化瘢痕、松解粘连、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常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关节疾病等。
康复后:巩固与预防再发
1.康复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需要对康复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这与康复前的评估类似,但重点在于对比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以确定康复治疗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医生会再次进行身体检查和功能评估,查看肢体的运动功能是否改善,如肌肉力量是否增强、关节活动范围是否增大;日常生活能力是否提高,如是否能够更自如地进行穿衣、进食等活动;疼痛、肿胀等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例如,对于一位因肩周炎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治疗前肩关节外展只能达到60°,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再次评估时外展角度达到了120°,且肩部疼痛明显减轻,日常生活中梳头、穿衣等动作不再受限,这就说明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康复效果未达到预期,医生会分析原因,是康复方案不够合理,还是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训练等,从而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2.康复巩固与家庭康复指导
康复治疗结束并不意味着完全恢复,还需要进行康复巩固。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康复巩固计划。这可能包括继续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训练,以维持和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例如,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康复后期,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坚持进行腰部的核心肌群训练,如小飞燕、五点支撑等动作,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减轻腰椎的压力,预防疾病复发。同时,医生还会给予家庭康复指导,教导患者及其家属一些简单的康复手法和注意事项。比如,家属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按摩手法,为患者进行日常的肌肉放松;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弯腰、久坐等不良习惯。对于一些需要长期康复的慢性疾病患者,家庭康复指导尤为重要,它可以让患者在家庭环境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康复的依从性和持续性。
3.预防再发
中医强调“治未病”,在康复后预防疾病再次发作也是康复全流程的重要环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和康复情况,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建议。对于因过度劳累、姿势不良导致的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等,会建议患者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进行颈部、肩部的放松活动。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了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潮外,还会建议患者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控制疾病的进展。同时,医生还会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情志舒畅等。例如,对于体质偏寒的患者,建议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鼓励患者进行适合自己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调节身心,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再次发生。
康复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从康复前的精准评估,到康复中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实施,再到康复后的巩固与预防再发,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通过中医门诊的这些康复手段和全流程管理,希望能帮助广大民众更好地恢复健康,预防疾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现在,康复的神秘面纱已经揭开,让我们一起积极面对健康问题,踏上康复之路。
(何朝伟 郑州市中心医院 社区中医门诊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