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高一直是家长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看着自家孩子比同龄人矮一些,不少家长就会开始担心:孩子是不是身材矮小?会不会影响以后的发育和生活?其实,判断儿童是否属于身材矮小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不能仅凭肉眼观察就下结论。
第一步:准确测量身高
测量身高是判断儿童是否身材矮小的基础。正确的身高测量方法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为后续的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一般采用卧位测量身长。让孩子平躺在测量床上,头部紧贴床头板,双腿伸直,脚底紧贴床尾的测量板,家长或医护人员用双手轻轻按住孩子的膝盖,使双腿保持伸直状态,然后读取测量板上的数值,这就是孩子的身长。
3岁以上的儿童则采用立位测量身高。让孩子赤脚,双脚并拢,脚跟、臀部、肩部和后脑勺紧贴身高测量仪的立柱,双眼平视前方,双臂自然下垂,身体保持挺直。测量者站在孩子侧面,轻轻移动身高测量仪的横板,使其轻轻压在孩子头顶,读取横板对应的刻度值,即为孩子的身高。
第二步:绘制生长曲线图
得到孩子的身高数据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绘制生长曲线图。生长曲线图是一种直观反映儿童生长发育趋势的工具,它通过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绘制在坐标图上,形成一条曲线,从而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的生长轨迹。
目前,常用的儿童生长曲线图有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0-5岁儿童生长标准曲线图和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百分位数值表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别,选择相应的生长曲线图。
在生长曲线图上,横坐标代表年龄,纵坐标代表身高。将孩子每次测量的身高数值标记在对应的年龄点上,然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孩子的身高生长曲线。通过观察这条曲线在生长曲线图上的位置,可以初步判断孩子的身高发育情况。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的身高生长曲线在正常范围内(通常以第3百分位到第97百分位之间为正常范围),且沿着某一条百分位曲线平稳上升,说明孩子的身高发育是正常的;如果孩子的身高生长曲线低于第3百分位,或者明显偏离原来的生长轨迹,呈现下降趋势,就需要引起重视,可能存在身材矮小的问题。
第三步:结合遗传因素评估
孩子的身高受到遗传因素的较大影响。一般来说,父母的身高较高,孩子的身高也往往较高;反之,父母的身高较矮,孩子的身高可能也会相对较矮。
有一种简单的估算孩子遗传靶身高的方法,即父母身高平均值加减6.5厘米(男孩加6.5厘米,女孩减6.5厘米)。例如,父亲的身高是175厘米,母亲的身高是160厘米,那么他们儿子的遗传靶身高大约为(175+160)÷2+6.5=175厘米,女儿的遗传靶身高大约为(175+160)÷2-6.5=162厘米。
第四步:关注生长速度
婴儿期(0-1岁)是孩子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平均身高增长约25厘米;幼儿期(1-3岁)每年身高增长约10-12厘米;学龄前期(3-6岁)每年身高增长约6-8厘米;学龄期(6-12岁)每年身高增长约5-7厘米;青春期(女孩10-12岁开始,男孩12-14岁开始)是孩子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女孩青春期身高可增长约20-25厘米,男孩可增长约25-30厘米。
如果孩子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上述相应年龄段的正常范围,比如连续几个月身高几乎没有增长,或者每年的身高增长幅度远低于正常值,就可能提示孩子存在生长迟缓的问题,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第五步:就医进行专业评估
通过了解孩子的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家族史等信息,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第二性征发育情况等。同时,可能还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建议进行一些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骨龄测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查、染色体检查等。
骨龄测定是通过拍摄孩子左手腕部的X光片,观察骨骼的发育程度,从而判断孩子的骨骼年龄。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可以反映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如果骨龄明显落后于实际年龄,可能提示孩子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等问题。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则是通过给孩子注射特定的药物,刺激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然后检测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水平,以判断孩子的生长激素分泌功能是否正常。
总之,判断儿童是否属于身材矮小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以便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治疗。
(李金格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