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UTI)作为临床常见疾病,每年影响全球约1.5亿人,其中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8倍。其诊断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的精准性,通过尿液分析、细菌培养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可快速锁定病原体并制定治疗方案。以下从检查原理、操作要点及临床意义三方面展开解析。
一、尿液分析:感染筛查的"第一道防线"
尿常规检查是尿路感染诊断的基石。通过分析尿液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显微镜下的有形成分,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清晰透明,pH值在4.5-8.0之间。当发生感染时,以下指标常出现异常:
1. 白细胞计数:正常尿液中白细胞应少于5个/高倍镜视野(HPF)。感染时,免疫细胞聚集至尿路黏膜,导致尿白细胞显著升高,若超过10个/HPF则高度提示感染。
2. 红细胞计数:尿路黏膜充血、水肿甚至溃破时,血液混入尿液,表现为镜下血尿(红细胞>3个/HPF)或肉眼血尿。
3. 亚硝酸盐试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使该指标呈阳性,但需注意标本需在膀胱内停留4小时以上以提高阳性率。
4. 尿蛋白:正常尿液蛋白定性为阴性,上尿路感染或肾小球受损时可能出现蛋白尿。
5. 操作要点:留取清洁中段尿,避免外阴分泌物污染。女性需避开月经期,男性需翻开包皮清洁尿道口。
二、尿细菌培养:精准锁定"罪魁祸首"
尿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通过定量培养明确病原体并指导用药:
1. 标本采集:
最佳时间为晨起第一次排尿,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6-8小时,提高细菌检出率。
消毒尿道口后,弃去前段尿,留取中段尿10-15ml于无菌容器中,1小时内送检。
正在使用抗生素者需停药5天后再留取标本。
2. 培养与鉴定:
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平板,37℃培养18-24小时。
菌落计数≥10⁵CFU/ml可确诊感染,10⁴-10⁵CFU/ml需结合临床表现,<10⁴CFU/ml多为污染。
通过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及生化反应鉴定菌种,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
3. 药敏试验:
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精准用药。例如,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已超50%,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
三、血常规与炎症指标:评估感染严重程度
虽然血常规不能直接诊断尿路感染,但可通过以下指标辅助判断病情:
1. 白细胞计数:正常值为4-10×10⁹/L,感染时可能升高,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
2. 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值为50%-70%,升高提示细菌感染。
3. C反应蛋白(CRP):正常值<8mg/L,感染时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
4. 血沉(ESR):正常男性<15mm/h,女性<20mm/h,感染时可能加快。
5. 临床意义:若合并寒战、高热、腰痛等全身症状,需警惕上尿路感染或脓毒症风险。
四、特殊检查:针对复杂病例的"侦察利器"
1. 尿抗原检测:
快速检测肺炎链球菌、军团菌等特定病原体,适用于社区获得性感染。
阳性结果可缩短诊断时间,但阴性不能排除感染。
2. 分子生物学检测:
PCR技术可检测衣原体、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适用于性传播相关感染。
基因测序技术可鉴定耐药基因,如NDM-1、KPC等。
3. 影像学检查:
超声:首选筛查结石、积水、肾周脓肿等并发症。
CT:诊断肾盂肾炎的"金标准",可显示肾实质肿胀、皮髓质界限不清等改变。
静脉肾盂造影(IVP):评估尿路畸形,但已逐渐被CT替代。
五、检查结果解读与临床决策
1. 单纯性下尿路感染:
尿常规示白细胞>10/HPF,亚硝酸盐阳性,尿培养菌落计数≥10⁵CFU/ml。
首选呋喃妥因或磷霉素,疗程3-5天。
2. 复杂性尿路感染:
合并结石、糖尿病或留置导管,需延长疗程至7-14天。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3. 反复发作性感染:
需排除尿路畸形、结石等诱因,建议长期低剂量抑菌治疗。
女性患者可考虑性交后预防性用药。
六、预防与日常管理:筑牢健康防线
1. 生活方式干预:
多饮水(每日2000ml以上),勤排尿,避免憋尿。
便后从前向后擦拭,减少肠道细菌污染。
避免使用含香料的女性护理产品。
2. 特殊人群管理:
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减少感染风险。
留置尿管者定期更换导管,保持密闭引流。
七、结语
尿路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已形成从筛查到精准诊断的完整体系。尿常规作为"排头兵",可快速发现异常;尿培养则深入"缉凶",明确病原体;血常规与影像学检查则从全身和局部评估病情。患者需重视早期症状,及时就医,通过科学检查与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感染可被有效控制。记住,每一次精准诊断,都是对健康的最佳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