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力问题中,近视常被大众熟知,但远视眼同样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远视眼患者看远看近都“费劲”,这种苦恼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学习和工作造成阻碍。那么,远视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远视眼的成因
远视眼是由于眼球的屈光力不足或眼轴长度不足,使得平行光束经过调节放松的眼球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之后。从生理结构上看,远视眼中最常见的是轴性远视,即眼的前后轴比正视眼短些。这种眼轴变短可以是生理性变化,比如婴幼儿时期眼球尚未发育完全,普遍存在生理性远视;也可能是病理情况导致,如眼肿瘤或眼眶的炎性肿块使眼球后极内陷并变平,球后新生物和球壁组织水肿使视网膜的黄斑区向前移等。
除了轴性远视,还有指数性远视眼,这是由于晶状体的屈光力减弱所致。年老时发生的生理性变化以及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中引起的病理变化,都可能导致晶状体屈光力下降,进而引发远视。此外,晶状体向后脱位,无论是先天性不正常,还是眼外伤或眼病所引起,以及晶状体缺乏等情况,也都可能造成远视。
二、远视眼的症状
远视眼患者无论看远还是看近,都必须动用调节作用。除远视度数小且年龄又轻者外,在看书写字或其他视近工作时,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患者会感觉视近用眼稍久,视力就变得模糊,同时伴有眼球沉重、压迫感、酸胀感,甚至眼球深部作痛,有时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眼部也容易出现结膜充血和流泪的症状,头痛部位多在额部或眶上部,严重时可能引起肩胛部不适、偏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等。
远视眼除易引起调节性视疲劳外,还可能引起全身症状,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变化。当患者注视远目标时,两眼视线必须平行,即不需要集合,但必须调节;当注视近目标时,所用调节常大于集合,造成调节和集合联动关系的失调,轻者可成为内隐斜,重者便出现内斜视。较高度数的远视眼还可见眼前部和眼底变化,如眼球比较小,外观眼球呈轻度凹陷状,前房浅,瞳孔较小等。
三、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1.佩戴框架眼镜
佩戴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矫正远视眼的方法,适合有视疲劳或内斜视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裸眼远、近视力及检测结果,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眼镜度数。在选择眼镜时,需注意遵循MPMVA(最正镜片度数获得最佳视力)原则给予验配处方,同时要兼顾近视力。对于6岁以下儿童远视患者,需经阿托品等强效睫状肌麻痹后验光,根据矫正视力判断是否有弱视,再给予合适验配正镜片进行弱视治疗;对于伴有内斜视的远视患者,一般主张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下全部矫正所有远视,戴镜一个月后测量全矫下的残余斜视量,据此采取调整镜片度数或其他斜视治疗方案。
2.角膜接触镜
角膜接触镜一般不作为矫正远视的首选,但对于高度远视患者,验配角膜接触镜可以弥补框架眼镜的缺陷性。尤其是无晶体眼患儿早期验配角膜接触镜,可以为其获得清晰良好的视觉环境,以促进视觉发育。不过,角膜接触镜的使用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出现症状需要矫正的远视患者通常为老年人,不要求美容,对于角膜接触镜的依从性较差;年轻患者由于存在一定的调节能力,即使出现症状需要矫正也不需要全天配戴,没有必要使用角膜接触镜。
3.屈光手术
屈光手术是永久性矫正远视眼的方法,适合屈光度稳定且年满18岁的患者。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等。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通过改变角膜曲率来矫正远视,常见方式有LASIK(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和PRK(激光角膜切削术)。LASIK手术通过制作角膜瓣并利用激光切削角膜基质层,PRK则直接去除角膜上皮后进行激光切削。这两种手术适用于中低度远视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眼内屈光手术主要是人工晶体植入术,适用于高度远视或角膜厚度不足的患者。手术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替代或补充原有晶体的屈光功能。常见方式有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和透明晶体置换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保留原有晶体,透明晶体置换术则移除原有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
四、远视眼的日常护理
远视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护理,以减轻症状和保护眼睛健康。要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及时了解远视度数和视力状况的变化,从而调整眼镜度数或治疗方式。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尤其是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书、使用电脑或手机等。每用眼一段时间,应适当休息,进行远眺或做眼保健操,以缓解眼睛疲劳。
调整饮食也很重要,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和锌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鸡蛋等,有助于保护眼睛健康。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有助于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增强眼肌的调节能力。注意眼部卫生,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手揉眼,以防止感染。如有眼部不适,应及时就医。
五、总结
远视眼虽然给患者带来了诸多苦恼,但通过了解其成因、症状,采取正确的矫正方法和日常护理措施,是可以有效改善视力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每一位远视眼患者都能重视自己的眼睛健康,积极面对远视问题。
(杨铮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眼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