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有过这样的体验:突然感觉眼前有小黑影飘动,像蚊子一样飞来飞去,尤其是在看白色明亮的背景时,这种症状更为明显。这种令人困扰的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飞蚊症。那么,飞蚊症真的是眼睛里“进蚊子”了吗?其实并非如此,飞蚊症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症状,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一、飞蚊症的成因
飞蚊症主要与玻璃体的变化密切相关。玻璃体是眼睛内一种透明、胶冻状的物质,占据了眼球内较大的空间,它像枕芯一样支撑着整个眼球,具有维持眼球形态和一定缓冲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会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
从4岁开始,玻璃体液化现象就悄然出现,随着年龄逐渐进展,玻璃体后脱离的情况也会随之而来。在50岁以上人群中,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约58%,6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65%-75%。在这个过程中,玻璃体中的水分慢慢与蛋白复合物分离,导致玻璃体液化,失去了水分的胶原萎缩在一起,形成半透明的物质,这些物质在玻璃体内漂浮,就如同眼前看到的点点、线线、虫虫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飞蚊症。
除了年龄因素,高度近视也是引发飞蚊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比正常人长,眼球这个“球体”被撑大,对视网膜造成明显的牵拉,使视网膜持续变薄,增加了玻璃体变性的风险,从而更容易出现飞蚊症。
眼部外伤同样不可忽视。当眼部受到外力冲击时,玻璃体内可能会存在血液,引发飞蚊症症状。此外,一些眼部炎症性疾病,如视网膜、葡萄膜炎等,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影响到玻璃体,导致玻璃体混浊,出现飞蚊症。还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像糖尿病、高血压等,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升高,容易影响血液循环,造成血管堵塞,使眼部血液供应受到影响,从而引发飞蚊症;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眼底血管的病变,比如中央静脉阻塞引起玻璃体出血,进而导致飞蚊症。
二、飞蚊症的类型
飞蚊症主要分为生理性飞蚊症和病理性飞蚊症两种类型。生理性飞蚊症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通常是由于玻璃体自然老化、液化或后脱离所引起的。它一般不会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眼前出现的黑影往往是长期存在、终年不变的,在经过详细检查后,也没有眼部器质性病变。对于这类患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建议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用眼卫生也非常重要,避免长时间用眼过度,适当进行眼部热敷,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症状。
病理性飞蚊症则相对较为严重,它可能是由于眼部疾病、外伤或其他全身系统疾病所引起的。例如,眼底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或眼部外伤都可能导致玻璃体混浊,从而引发飞蚊症。病理性飞蚊症可能会对视力造成损害,患者眼前出现的黑影可能会突然增多、变大,或者出现黑坨坨挡住视线,甚至突然看不到东西等情况。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应用止血药物、促进血液吸收的药物,以及必要的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三、飞蚊症的诊断与治疗
当出现飞蚊症症状时,患者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眼科就诊。医生通常会通过散瞳检查视网膜,特别是周边视网膜部位的异常表现,来初步判断病因。此外,还会进行裂隙灯检查、眼部B超等检查,以了解玻璃体的浑浊程度等情况。
对于生理性飞蚊症,如果症状不明显,一般采取观察治疗,不予特殊处理。但如果患者对“飞蚊”过度担忧,造成心理问题,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抚慰,家属也可给予患者关于飞蚊症的知识科普,消除患者顾虑与恐惧,减轻其心理负担。
对于病理性飞蚊症,治疗方法则根据具体病因而定。如果是玻璃体出血引起的,可使用酚磺乙胺注射液、曲克芦丁注射液等药物治疗;若是炎症导致的,可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视网膜裂孔等情况,可能需要选择激光治疗或玻璃体切割术等方式进行改善。激光消融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消除飞蚊症并改善玻璃体混浊。
四、预防与日常护理
虽然飞蚊症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一些预防措施和日常护理,可以降低其发生的概率或减轻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盯着屏幕或书籍,每隔一段时间让眼睛休息一下,用眼1小时休息3-5分钟。注意眼部卫生,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手揉眼睛,防止感染。
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要定期检查视力,佩戴合适的眼镜或隐形眼镜,避免剧烈运动或头部撞击,以减少玻璃体变性的风险。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眼部并发症。
此外,保持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维持眼部健康。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以及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对眼睛有一定的益处。
五、总结
飞蚊症虽然看似是一种令人烦恼的小毛病,但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眼部或全身性疾病。了解飞蚊症的成因、类型、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做好预防和日常护理工作,对于保护我们的眼睛健康至关重要。当飞蚊症来袭时,不要惊慌,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相信我们都能拥有清晰明亮的“视界”。
(杨铮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眼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