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眩晕“天旋地转”?揪出背后“捣蛋鬼”

2025-01-07 20:4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之间,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在疯狂旋转,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旋转木马上,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甚至还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这种突如其来的眩晕感,就像一个调皮的“捣蛋鬼”,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那么,眩晕“天旋地转”究竟是怎么回事?背后又有哪些“捣蛋鬼”在作祟呢?

一、眩晕“天旋地转”,究竟是何方神圣?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从而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简单来说,就是大脑接收到的身体位置和运动信息出现了混乱,让我们感觉自己在动,或者周围的东西在动。

眩晕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主要由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发病突然,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小时至数天,可自行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中枢性眩晕则是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小脑和大脑皮质病变引起,发病相对较缓,症状持续时间长,一般数天至数周,且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二、揪出眩晕背后的“捣蛋鬼”

眩晕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捣蛋鬼”,它们就像一个个隐藏在暗处的敌人,伺机而动,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威胁。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揪出这些“捣蛋鬼”。

1. 耳石症

耳石症,医学上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导致眩晕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耳石是内耳中一种碳酸钙结晶,正常情况下,它附着在耳石膜上。当某些原因导致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后,随着头部的运动,耳石在半规管内移动,刺激前庭神经末梢,就会引发眩晕。

耳石症引起的眩晕通常与头部的位置变化密切相关,比如起床、躺下、翻身、抬头、低头等动作都可能诱发。眩晕发作时间短暂,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很少超过一分钟。

2. 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该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眩晕发作时,患者会感觉天旋地转,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20分钟至数小时。

3. 前庭神经炎

前庭神经炎是一种前庭神经的炎症性疾病,通常在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的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但无耳鸣、耳聋。眩晕发作时,患者往往不敢睁眼,感觉周围物体在旋转,站立不稳,需要卧床休息。

4. 颈椎病

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也是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当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压迫椎动脉时,会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眩晕。颈椎病引起的眩晕通常与颈部活动有关,如长时间低头、转头等动作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眩晕症状。

5.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如果累及到前庭神经核或前庭神经传导通路,也会引起眩晕。这类眩晕往往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瘫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病情通常较为严重,需要立即就医。

6. 贫血

贫血时,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就会出现头晕、眩晕等症状。贫血引起的眩晕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同时还会伴有面色苍白、乏力、心慌等症状。

7. 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镇静催眠药、降压药等,可能会影响前庭系统的功能,导致眩晕。如果在使用药物后出现眩晕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三、应对眩晕,我们有妙招

面对眩晕这个“捣蛋鬼”,我们并非束手无策。以下这些妙招,或许能帮助你应对眩晕的困扰。

1. 及时就医

如果眩晕症状频繁发作,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视力模糊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2. 注意休息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减少眩晕的刺激。保持室内安静、通风良好,避免强光、噪音等刺激。

3. 饮食调理

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4.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剧烈运动。

5. 心理调节

眩晕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又可能加重眩晕症状。因此,要学会进行心理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眩晕虽然让人痛苦不堪,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病因,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就能有效地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一起揪出眩晕背后的“捣蛋鬼”,还自己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

(黄慧贞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