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这个看似陌生的医学术语,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它指的是心脏电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导致心脏跳动的节律、频率或激动顺序发生改变。轻者可能仅表现为偶尔的心悸不适,重者却可能危及生命。了解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分类类型以及治疗手段,对守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一、心律失常的精准诊断
1. 症状询问: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比如,是否有心悸(自觉心跳异常,如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胸闷、胸痛、头晕、黑矇(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等症状。同时,还会了解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在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后诱发,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
2. 体格检查:通过听诊心脏和脉搏,医生能获取重要线索。听诊心脏时,可判断心跳的节律是否整齐、心率的快慢;触摸脉搏,能了解脉搏的强弱、频率以及是否规则。例如,房颤患者往往表现为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和脉搏短绌(脉搏次数少于心跳次数)。
3. 辅助检查
- 心电图检查:这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变化,能直接显示心律失常的类型,如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常规心电图可捕捉检查当时的心脏电活动情况,而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信号,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不易捕捉的心律失常。
- 心脏超声检查:能直观地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变、心肌肥厚、心腔扩大等情况。因为很多心律失常是由心脏器质性疾病引发,所以心脏超声检查可辅助明确病因。
- 心电生理检查:对于复杂、难以诊断的心律失常,医生会采用侵入性的心电生理检查。通过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插入心脏,记录心脏内不同部位的电活动,诱发心律失常,从而精确判断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起源部位,为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信息。
二、心律失常的细致分类
1. 快速性心律失常:这类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跳过快,常见类型有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以房颤为例,它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患者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代之以快速而无序的颤动,不仅会导致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还会增加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风险。
2. 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特征是心跳过慢,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当心脏跳动过缓,心脏泵血量不足,会引起全身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晕厥、心脏骤停。
3. 心律不规则:如早搏(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患者会感到心脏突然“咯噔”一下,随后有代偿间歇,造成心律不规则的感觉。虽然大多数早搏属于良性,但频发早搏也可能影响心脏功能,需要加以关注。
三、心律失常的多元治疗
1.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手段。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择不同的药物。例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常用于控制窦性心动过速、降低房颤的心室率;胺碘酮可用于治疗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阿托品等药物则可用于提升缓慢心率。不过,抗心律失常药物大多存在一定副作用,且可能引发新的心律失常,因此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
2. 非药物治疗
- 电复律与除颤:对于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危及生命的情况,电复律和除颤能通过瞬间释放高能电流,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 导管消融术:通过导管将能量(如射频、冷冻等)输送到心脏特定部位,破坏导致心律失常的异常电传导路径或病灶。该方法对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心律失常有较好的根治效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
- 心脏起搏器植入: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器能根据心脏的实际情况,适时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收缩,维持正常心率,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心律失常虽然常见且复杂,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科学的诊断、准确的分类和合理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若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为心脏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