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上周刚做过乳腺超声,结果显示没事,怎么这周又摸到肿块?是不是检查不准?” 诊室里,35 岁的李女士攥着检查报告满脸焦虑。类似的疑问每天都在医院上演,乳腺超声作为乳腺疾病筛查的 “排头兵”,却因大众的错误认知蒙上 “误诊误判” 的误解。今天,我们就来逐一揭开这些误区的真相,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这项重要检查。
不少人认为,只要乳腺超声报告显示 “未见明显异常”,就等于高枕无忧。王阿姨每年体检都做超声,连续三年报告正常,却在第四年被确诊为乳腺癌早期。这让她难以接受:“明明检查说没问题,怎么突然就成癌症了?” 事实上,乳腺超声虽能发现大部分肿块,但对微小钙化灶、导管内病变等早期乳腺癌特征的识别存在局限性。尤其对于致密型乳腺,腺体回声与肿瘤回声相互干扰,容易漏诊。此外,超声检查的准确性还与仪器分辨率、医生经验紧密相关,就像不同画家笔下的同一风景会有差异,不同设备和医生对同一病灶的判断也可能存在细微差别。因此定期检查、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钼靶、磁共振)尤为重要。
还有患者担心超声检查的 “辐射” 会伤害乳腺。张女士备孕期间拒绝乳腺超声,她觉得:“虽然医生说没辐射,但看不见的东西谁知道有没有害?” 这种担忧源于对超声原理的不了解。超声检查利用高频声波反射成像,就像蝙蝠用回声定位一样,不涉及电离辐射。相比 X 线钼靶检查,超声对孕妇、哺乳期女性及年轻致密型乳腺更安全,完全无需因 “辐射焦虑” 错过早期诊断时机。值得一提的是,超声检查不仅无辐射,其动态观察功能还能实时显示乳腺组织变化,这是其他检查难以比拟的优势。
“我才 20 岁,乳腺还没发育完全,做超声会弄伤乳腺吧?” 刚上大学的小美因经期乳房胀痛不敢就医。这种顾虑普遍存在于年轻女性中。实际上,超声探头隔着皮肤轻触乳房,不会对乳腺组织造成物理损伤。无论是青春期乳腺增生,还是妊娠期乳腺炎,超声都是首选检查方式。它不仅能清晰显示腺体结构,还能动态观察血流信号,帮助医生判断病变性质。曾有一位 18 岁少女因乳房红肿疼痛就诊,正是通过超声检查,快速诊断出急性乳腺炎,避免了病情恶化。
很多人拿到报告看到 “结节” 二字就慌了神,认为结节 = 癌症。40 岁的陈女士在体检中查出乳腺结节,整个人茶饭不思,四处求医要求手术切除。但临床数据显示,80% 以上的乳腺结节为良性,如纤维腺瘤、囊肿等。超声报告中的结节分级(BI-RADS 分类)能帮助判断风险:1-3 类倾向良性,只需定期观察;4 类及以上才需进一步穿刺活检。因此,发现结节不必过度恐慌,专业医生的解读才是关键。而且,即使是 4 类结节也并非一定是恶性,部分 4A 类结节经活检证实为良性病变,所以切莫自己吓自己。
还有患者觉得检查前必须做好清洁,甚至涂抹护肤品,希望给医生 “创造好条件”。但实际上,检查前保持乳房皮肤干爽即可,涂抹乳液、粉底等会影响超声探头与皮肤的贴合,导致图像模糊。更有甚者,部分女性特意选择经期进行检查,认为此时乳房 “更敏感”,能发现问题。但经期乳房充血肿胀,腺体结构紊乱,反而会干扰医生判断,最佳检查时间应为月经结束后 7-10 天,此时乳腺组织相对松弛,更易发现异常。曾经有位女士经期检查后,报告显示腺体回声杂乱,难以判断是否存在病变,不得不等月经过后重新检查。
此外,“超声检查越频繁越好” 也是常见误区。55 岁的赵阿姨因家族乳腺癌病史,每月都做超声检查。但过度检查不仅增加经济负担,频繁的探头挤压还可能刺激乳腺。对于普通女性,建议 25 岁后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40 岁以上女性可联合钼靶检查;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者,需遵医嘱缩短检查周期。合理的检查频率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又不会给身体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乳腺超声检查是守护乳房健康的 “眼睛”,但只有正确认识它,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放下不必要的担忧,避开认知误区,定期检查、科学解读,才能让我们在乳腺健康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赵苏梅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超声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