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享受五彩斑斓的生活时,眼睛就像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世界的精彩。然而,有一种眼部疾病却可能悄然给这扇窗户蒙上一层“白纱”,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模糊不清,它就是白内障。
一、白内障:眼睛里的“隐形杀手”
白内障是指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者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改变。简单来说,晶状体原本是透明的,就像相机的镜头一样,能清晰地聚焦光线,让我们看清周围的事物。但随着年龄增长,或者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晶状体逐渐变得浑浊,光线无法正常透过,我们的视力也就受到了影响。
白内障的类型有很多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一种,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就像人会长皱纹一样,晶状体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从而引发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则是出生时就存在的,可能和遗传因素、母亲孕期感染等因素有关,这类患儿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影响视力发育,导致弱视甚至失明。外伤性白内障是由眼部外伤导致的,比如眼球被尖锐物体刺伤、受到强烈撞击等,都可能导致晶状体受损,进而引发白内障。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白内障,比如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等。
二、症状表现:清晰世界逐渐模糊
白内障的症状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显现。
视力下降是最常见的症状。一开始,患者可能只是觉得看东西有些模糊,就像眼前蒙了一层薄纱。随着病情的加重,模糊感会越来越明显,看东西的颜色也会变得暗淡,对比度下降。比如,原本鲜艳的花朵,在白内障患者眼中可能变得灰暗无光。
视物重影也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看一个物体时,可能会看到两个或多个影像,就像透过扭曲的玻璃看东西一样。这是因为晶状体浑浊不均匀,导致光线折射异常,从而产生重影现象。
此外,白内障还可能导致对光敏感度增加。在强光下,患者会觉得光线刺眼,难以睁开眼睛,而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视力下降更为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三、致病因素:多种因素“联手作案”
白内障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年龄是最主要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就像一台长期运转的机器,其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导致晶状体逐渐浑浊。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逐渐升高,60 - 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高达80%。
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如果家族中有白内障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比如,某些先天性白内障就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也不可小觑。长期暴露在强紫外线环境下,眼睛晶状体易受损伤,增加白内障风险。像高原地区居民,因紫外线强,白内障发病率高于平原地区。此外,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白内障,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发病年龄可能提前。
四、早发现:捕捉白内障的“蛛丝马迹”
白内障的早期症状往往较为隐匿,但细心观察仍能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视力下降是最直观的表现,患者可能感觉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尤其在强光下更明显。还会出现畏光、眩光现象,比如看灯光时出现彩虹般的光圈。对比敏感度下降,在明暗交替环境中适应变慢。
五、早治疗:重获清晰视界的希望
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主流术式。该手术通过微小切口将浑浊晶状体粉碎吸出,再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恢复快、效果好。
六、术后护理:守护清晰视界的延续
术后需按医嘱用药,避免揉眼、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监测眼压、晶状体位置;注意用眼卫生,避免强光、灰尘刺激;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后发障等并发症。
七、预防与日常护眼
1.避免强光直射:晴天外出戴墨镜,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
2.控制慢性病: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减少对眼睛的潜在影响。
3.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用眼,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4.科学用眼: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持正确用眼姿势,定期检查视力,及时发现问题。
重视眼部健康,从现在开始。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有家族白内障病史、高度近视、长期紫外线暴露等高危人群更应定期筛查。同时,注意日常护眼,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控制用眼时长、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叶黄素等护眼营养素。
白内障虽常见,但通过及时治疗和日常护眼,我们完全有能力守护清晰“视”界。别让白内障成为我们享受生活的阻碍,积极应对,让清晰世界常伴左右。
(朱凤娟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白内障二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