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患者沉沉睡去,而麻醉医生却紧盯监护仪上的呼吸曲线,仿佛在守护一场无声的战争。这场战争的核心,正是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而气管插管,就是这场战役中的“生命通道”。它为何如此重要?让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全麻后为何会“忘记呼吸”?
全身麻醉时,患者会失去意识、痛觉,肌肉也会松弛。这看似平静的睡眠背后,实则暗藏危机:
1、呼吸肌“罢工”:膈肌和肋间肌是控制呼吸的“主力军”,但麻醉药物会让它们“偷懒”,导致自主呼吸减弱甚至停止。
2、保护性反射消失:咳嗽、吞咽等本能反应被抑制,胃内容物可能反流至气管,引发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血氧危机:若无法及时补充氧气,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内出现缺氧,危及生命。
案例:一位全麻患者因未及时插管,胃内容物反流导致吸入性肺炎,术后恢复时间延长了一倍。
二、气管插管:呼吸的“人工防线”
气管插管是将一根特制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连接呼吸机,为患者提供机械通气。它的作用堪称“多面手”:
1、维持氧供,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机通过导管向肺部输送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确保气体交换平衡。
数据: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需维持在95%以上,插管后呼吸机可精准控制这一指标。
2、隔绝食道与气道,防止误吸
插管后,导管将气管与食道“物理隔离”,即使胃内容物反流,也无法进入肺部。
冷知识:插管前,麻醉医生会通过“预充氧”(面罩吸氧)提高患者血氧储备,为插管争取时间。
3、便于气道管理,清除分泌物
手术中,呼吸道可能产生分泌物或血液,插管后可通过导管吸痰,保持气道通畅。
对比:未插管患者若出现分泌物堵塞,可能需紧急气管切开,风险更高。
4、应对特殊手术需求
如开胸手术、俯卧位手术等,患者无法自主呼吸,插管是唯一选择。
三、插管过程:无痛但需谨慎
许多人对插管感到恐惧,但实际过程远比想象中温和:
1、麻醉诱导:患者先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进入深度睡眠,此时肌肉松弛,插管不会引发疼痛。
2、喉镜暴露声门:医生用喉镜抬起会厌,暴露声门,将导管插入气管。
3、确认位置:通过听诊器、二氧化碳监测仪等确认导管在气管内,而非食道。
风险与应对:
•喉部损伤:插管可能摩擦喉部黏膜,导致术后喉咙痛,但通常几天内可恢复。
•牙齿脱落:若患者有松动牙齿,插管时需小心,必要时提前固定。
•误吸:极少数情况下,若插管延迟,反流物可能已进入气道,需紧急处理。
四、哪些情况必须插管?
并非所有全麻手术都需要插管,但以下情况是“硬指标”:
1、手术时间长:超过2小时的手术,患者自主呼吸难以维持。
2、手术部位特殊:如胸部、腹部手术,可能压迫膈肌或影响呼吸功能。
3、患者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需更严格的气道管理。
4、紧急情况:如术中大出血、心跳骤停,插管是抢救的关键步骤。
例外情况:
短小手术(如体表肿物切除)或局部麻醉下手术,可能无需插管。
清醒插管:极少数患者因气道解剖异常,需在清醒状态下插管,但会使用局部麻醉减轻不适。
五、插管后:如何确保安全?
插管只是第一步,后续管理同样重要:
1、导管固定:用胶布或绷带将导管固定在面部,防止移位。
2、定期监测:检查导管位置、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确保通气正常。
3、拔管时机:手术结束、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医生会评估是否拔管。拔管后需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防止喉头水肿。
患者体验:
•插管后,患者可能感到喉咙不适或声音嘶哑,通常1-2天缓解。
•术后清醒时,若感到呼吸困难或胸痛,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六、科技赋能:插管技术的进化
随着医学进步,插管技术也在升级:
1、可视喉镜:通过摄像头显示声门位置,提高插管成功率,尤其适合困难气道患者。
2、超细导管:儿童或气道狭窄患者可使用更细的导管,减少损伤。
3、智能呼吸机:根据患者呼吸参数自动调整通气模式,更精准地维持氧供。
气管插管看似冰冷,实则是麻醉医生手中的“生命线”。它让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下仍能自由呼吸,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下一次走进手术室时,不妨对这条“隐形通道”多一份敬畏——它承载的,是无数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
(王小娟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麻醉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