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不可忽视的孕期“隐形杀手”

2024-04-19 19: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以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为典型表现,对胎儿的危害远超对孕妇的影响。尽管多数患者产后症状可迅速消失,但胎儿突发死亡的风险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高悬。本文将从疾病本质、症状识别、风险因素、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五个维度,揭开ICP的神秘面纱。

一、疾病本质:雌激素与肝脏的“博弈”
ICP的发病机制与雌激素水平飙升密切相关。妊娠期间,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可升高至非孕期的100倍,导致肝细胞膜胆固醇与磷脂比例失衡,胆汁流出受阻。同时,雌激素通过受体作用改变肝细胞蛋白质合成,进一步加剧胆汁回流。研究显示,ICP患者肝组织活检仅见毛细胆管胆汁淤积及胆栓形成,而肝细胞无明显炎症,提示其病理改变具有特异性。

遗传因素在ICP发病中同样扮演重要角色。母亲或姐妹有ICP病史的孕妇,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出10-15倍。此外,冬季高发的季节性特征、多胎妊娠、体外受精等辅助生殖技术,均被证实为ICP的风险因素。

二、症状识别:从瘙痒到黄疸的“预警信号”
ICP的典型症状始于妊娠28-30周,但部分患者可能在孕12周即出现瘙痒。瘙痒通常从手掌和脚掌开始,逐渐蔓延至四肢近端,夜间加剧,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约10%-15%的患者在瘙痒后数日至数周内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粪便颜色变浅。

实验室检查是确诊ICP的关键。血清总胆汁酸(TBA)≥10μmol/L即可诊断,部分患者可伴转氨酶轻至中度升高。需注意的是,ICP需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子痫前期、妊娠合并肝炎等疾病鉴别,避免误诊。

三、风险因素:高危人群的“画像”
ICP的高危人群具有以下特征:

地域与种族差异:我国四川、重庆等长江流域地区发病率高达1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年龄与体重:孕妇年龄<25岁或>35岁、孕前BMI异常(过低或过高)均增加风险。

妊娠史:多胎妊娠、≥2次流产史、剖宫产史、体外受精患者更易发病。

基础疾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丙型肝炎病史、妊娠期高血压、高脂血症、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症,可能协同作用诱发ICP。

四、治疗策略:以胎儿安全为核心的“三步走”
ICP的治疗需兼顾孕妇症状缓解与胎儿监护,具体策略如下:

1. 一般治疗:
左侧卧位休息,增加胎盘血流量;

低脂、高维生素饮食,避免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

定期监测肝功能、胆汁酸及胎儿状况。

2. 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通过抑制肠道对疏水性胆酸重吸收,降低血胆汁酸水平,改善胎儿环境;

腺苷蛋氨酸:保护肝脏,促进胆汁排泄,为首选药物;

地塞米松:促进胎肺成熟,减少胎儿肾上腺脱氢表雄酮分泌,降低雌激素水平;

苯巴比妥:诱导酶活性,增加胆汁流量,缓解瘙痒。

3. 产科处理:
终止妊娠时机:孕36周后、胎儿肺成熟或出现胎盘功能减退时,应及时终止妊娠;

分娩方式:剖宫产可减少胎儿缺氧风险,但需结合临床症状、胎心监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五、预防措施:从生活方式到医学干预的“双保险”
ICP的预防需从孕期管理入手:

1. 饮食调整:
增加西红柿、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

减少火锅、咸菜等高盐高脂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2. 体重控制:
孕期体重增长应符合标准(如BMI正常者增重11.5-16kg),避免肥胖。

3. 适度运动:
每日散步30分钟或进行孕妇瑜伽,促进胆汁排泄。

4. 定期产检:
孕晚期每1-2周复查肝功能及胆汁酸,及时发现异常。

5. 避免高危因素:
慎用硫唑嘌呤等减少胆汁转运的药物;

有ICP家族史者,孕早期可补充维生素D,改善肝脏代谢功能。

六、结语:科学应对,守护母婴平安
ICP虽不可完全预防,但通过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和严密监护,可显著降低胎儿风险。孕妇若出现持续性瘙痒、黄疸或胎动异常,应立即就医。医学的进步已使ICP的围生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但每一位准妈妈的警惕与配合,仍是守护母婴健康的关键。

(陈岩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产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