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发热是一种常见的身体状况,它就像身体亮起的一盏“警报灯”,提示我们身体可能正面临着某些异常。那么,发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发热是怎么回事?
发热,通俗来讲,就是身体的体温升高,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正常人的体温相对恒定,一般在 36℃ - 37℃左右(腋下温度)。当身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产热大于散热时,就会出现发热症状。
比如,当我们遭遇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时,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就会迅速做出反应。这些病原体就像外来的“敌人”,免疫系统会调动各种“士兵”(如白细胞等)去对抗它们。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它们会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让身体通过发热来创造一个不利于病原体生存的环境,从而帮助身体更好地抵御感染。
除了感染因素,一些非感染性的情况也可能引起发热。例如,中暑时,身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散热困难,会导致体温升高;还有像自身免疫性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也可能会引发发热;另外,某些肿瘤也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发热现象,因为肿瘤细胞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
二、发热的程度划分
根据体温的高低,发热可以分为不同的程度。一般来说:
低热:体温在 37.3℃ - 38℃之间。这个时候,身体可能只是稍微感觉有点热,有些低热患者可能还会伴有轻微的乏力、头晕等症状,但整体状况相对较好。
中等度热:体温在 38.1℃ - 39℃之间。这时发热的症状就会比较明显了,患者往往会感到浑身发冷、寒战,接着体温上升,皮肤发烫,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也会加重,食欲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变得不想吃东西。
高热:体温在 39.1℃ - 41℃之间。高热时,患者的身体不适感会更加强烈,不仅上述症状进一步加剧,还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情况。如果体温持续过高,甚至会对身体的器官功能造成损害。
超高热:体温超过 41℃。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必须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否则很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抽搐、昏迷、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三、发热时的应对方法
面对发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测量体温,准确掌握自己的体温情况。如果只是低热,可以先尝试通过物理降温的方法来缓解症状。比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也可以使用退热贴敷在额头,同样能起到降温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多喝温水,补充因发热而流失的水分,防止脱水。
当体温超过 38.5℃时,尤其是对于一些儿童、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就需要服用退烧药了。常见的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但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服用,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用药对身体造成伤害。
在发热期间,还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精力去恢复。饮食方面,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避免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四、何时需要就医?
虽然大部分发热情况可以通过适当的处理在家中缓解,但有些情况下必须及时就医。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较长,超过 3 天仍没有好转,或者体温反复升高、降不下来,就应该尽快去医院看医生。此外,如果出现高热惊厥(尤其是儿童)、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皮疹等严重症状,更是要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因为这些可能预示着身体存在比较严重的疾病,需要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之,发热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警报”信号,我们要重视它,但也不要过度惊慌。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正确应对发热情况,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
(何莹莹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科室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