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急诊中,高热惊厥和颅内感染是两种常见且容易让家长揪心的情况。由于它们都可能出现发热、抽搐等症状,很多时候家长难以区分,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关键区别,掌握一些快速辨别方法至关重要。
一、发病年龄与病史
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小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脑发育尚未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在高热刺激下容易引发惊厥。通常孩子之前身体健康,此次发病往往是在患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常见感染性疾病,体温急剧上升期(多在38.5℃以上,24小时内体温曲线快速攀升)时突然发生惊厥。而且高热惊厥一般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直系亲属幼时有高热惊厥史,孩子发病概率相对较高。
颅内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过婴幼儿因免疫力薄弱更易患病。它常继发于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侵入颅内,比如孩子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伤口处理不当,或者患有严重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疾病,病原体有可能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发感染。另外,若孩子生活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流行区域,又没做好防护,感染风险也会增加。
二、发热特点
高热惊厥:发热多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普通感染引发,体温上升速度快,常在短时间内飙升至39℃甚至更高,但热度相对稳定后,随着原发病好转,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整个发热过程类似抛物线,先快速升温,惊厥发作后,体温渐降,很少持续长时间高热不退,除非原发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颅内感染:发热情况较为复杂,体温可能忽高忽低,不易用常规退烧药控制。例如化脓性脑膜炎,初期可能为低热,随后热度迅速升高且持续不退,即使使用退烧药,体温下降幅度小,很快又会反弹。病毒性脑炎发热程度不一,部分患儿可能发热不明显,但仍伴有频繁呕吐、精神萎靡等其他症状。
三、抽搐表现
高热惊厥:抽搐多为全身性、对称性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秒至几分钟,不超过15分钟,发作过后孩子很快恢复正常意识,多数能安稳入睡,醒后一切如常,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颅内感染:抽搐形式多样,可能是局部肢体抽动,也可能发展成全身抽搐,抽搐时间往往较长,反复多次发作,间歇期孩子意识模糊、嗜睡或烦躁不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角弓反张(身体向后弯曲呈弓形)、去大脑强直(四肢僵硬伸直,牙关紧闭)等特殊姿势,即使抽搐停止,孩子也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肢体瘫痪、听力视力受损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四、伴随症状
高热惊厥:除了抽搐和高热,孩子可能会有流涕、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精神状态在惊厥发作缓解后较快恢复,能正常玩耍、进食,查体时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体征,脑膜刺激征阴性。
颅内感染:常伴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呕吐物多为喷射状,这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孩子精神极差,昏睡、谵妄,对周围环境反应淡漠,年龄稍大的孩子会说头痛、头晕,查体可发现颈项强直(脖子硬)、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部分患儿还有皮肤瘀点瘀斑(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情危重时可出现呼吸不规则、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迹象。
当孩子出现发热伴抽搐时,家长不要慌乱,立即就医是关键。医生会结合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精准施治,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赵清海 南召县红阳医院 儿科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