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肠道术后患者饮食误区纠正:科学饮食助力快速恢复

2024-11-23 20: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肠道手术对于患者而言,不仅是身体上的一次重大挑战,术后的饮食调整也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肠道术后患者和家属存在诸多饮食误区,这些错误的饮食观念和做法不仅可能影响恢复进程,甚至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为了帮助肠道术后患者实现快速康复,我们有必要深入剖析常见的饮食误区,并给出科学合理的饮食建议。 

一、常见饮食误区大盘点 
(一)“禁食时间越长越好” 
部分患者和家属认为,肠道手术后为了让肠道得到充分休息,禁食时间越长对身体恢复越有利。他们担心过早进食会刺激肠道,导致伤口裂开或出现其他问题。于是,在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即便医生已经允许进食,仍然坚持不给患者喂食,仅依靠静脉输液维持营养。 

但事实上,长时间禁食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一方面,肠道长期得不到食物刺激,会导致肠道黏膜萎缩,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逐渐减退;另一方面,身体缺乏足够的营养摄入,会影响伤口愈合和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风险,延缓康复速度。一般来说,在肠道功能恢复,出现肛门排气、肠鸣音正常等情况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手术方式和身体状况,指导其逐步恢复饮食。 

(二)“清淡饮食就是只喝白粥” 
很多人将清淡饮食简单等同于只喝白粥,认为白粥容易消化,不会给肠道造成负担。在肠道术后恢复期间,让患者顿顿喝白粥,甚至连续数周只以白粥为主食。 

然而,白粥的营养成分较为单一,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身体恢复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长期只喝白粥,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身体变得虚弱,不利于术后恢复。而且,单纯的碳水化合物在进入肠道后,消化吸收速度较快,可能引起血糖波动,尤其是对于本身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危害更大。清淡饮食强调的是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选择营养均衡、易于消化的食物,而不是单一的白粥。 

(三)“急于进补大鱼大肉” 
有些患者家属觉得,肠道手术后身体受损严重,需要大量补充营养,于是在患者刚能进食时,就急于给患者喂食大鱼大肉等高营养食物,希望能让患者尽快恢复体力。 

但这种做法忽略了术后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肠道手术后,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消化酶的分泌、肠道蠕动等都需要一段时间恢复。此时大量进食难以消化的肉类食物,会加重肠道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甚至可能引起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肠道术后的饮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开始,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四)“蔬菜水果营养好,术后可多吃” 
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健康有益,但对于肠道术后患者来说,并非多多益善。一些患者和家属认为,多吃蔬菜水果能补充营养,促进恢复,在术后早期就大量给患者食用。 

实际上,在肠道术后恢复初期,患者的肠道较为脆弱,蔬菜水果中的粗纤维难以被消化。这些未被消化的粗纤维会刺激肠道,增加肠道蠕动负担,可能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还可能影响吻合口的愈合。在术后早期,应避免食用粗纤维含量高的蔬菜水果,随着肠道功能的恢复,再逐渐增加摄入量,并将其加工成更易消化的形式,如蔬菜泥、水果泥等。 

(五)“喝水会增加肠道负担” 
部分患者担心喝水会增加肠道负担,在术后刻意减少水分摄入,即使感到口渴也只是少量饮水。 

但水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肠道术后患者同样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水分会导致大便干结,引起便秘,而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可能对肠道伤口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脱水还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的运输,不利于术后恢复。肠道术后患者应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一般每天饮水量应在 1500 - 2000 毫升左右,可少量多次饮用。 

二、科学饮食原则与建议 
(一)遵循饮食恢复阶段规律 
肠道术后的饮食恢复一般分为几个阶段。术后初期,通常需要禁食 1 - 3 天,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让肠道得到充分休息。当肠道功能恢复,出现肛门排气等情况后,可进入清流食阶段,食用米汤、稀藕粉等几乎无需消化就能被吸收的食物,每次进食量 30 - 50 毫升,每隔 1 - 2 小时进食一次。 

若清流食阶段适应良好,无不适症状,则可过渡到流食阶段,如稀粥、蛋花汤等,每次进食量 100 - 150 毫升,每日 6 - 8 次。随后是半流食阶段,可选择软面条、蒸蛋羹、南瓜泥等食物,每次进食量 200 - 300 毫升,每日 5 - 6 次。最后,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步过渡到软食和普食,但仍需遵循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的原则。 

(二)注重营养均衡 
在饮食恢复的各个阶段,都要注重营养均衡。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增强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素,可选择瘦肉、鱼肉、鸡肉、蛋类、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来源。将瘦肉制作成肉末粥、鱼肉做成鱼泥等易于消化的形式。 

同时,要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在肠道功能允许的情况下,适量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可将其制作成蔬菜泥、水果泥或过滤后的果汁,既能补充营养,又便于消化吸收。此外,碳水化合物也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可选择小米粥、软面条等易消化的主食。 

(三)控制食物摄入量与进食速度 
由于肠道术后肠道容量和消化能力改变,患者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增加肠道负担。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每天可进食 5 - 6 餐。进食时要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这样有助于食物在口腔内初步消化,减轻肠道的消化负担,也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四)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 
肠道术后患者的食物烹饪方式应以蒸、煮、炖、烩为主,避免油炸、油煎、烧烤等方式。这些健康的烹饪方式能使食物更加软烂、易于消化,同时减少食物中油脂的含量,降低对肠道的刺激。例如,将蔬菜蒸煮后制作成蔬菜泥,肉类炖煮成软烂的肉汤等。 

三、不同类型肠道手术的饮食要点 
(一)小肠部分切除术 
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小肠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会受到较大影响。术后早期,应严格遵循医生的饮食指导,从清流食开始逐渐过渡。在饮食恢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维生素 B12、铁、钙等,因为小肠切除可能影响这些营养素的吸收。可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适当补充相应的营养制剂。同时,选择低脂饮食,减少脂肪的摄入,避免引起脂肪泻。 

(二)结肠手术 
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储存粪便。结肠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但要循序渐进,根据肠道恢复情况逐渐调整。同时,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腹泻的食物,如生冷食物、辛辣食物等。此外,由于结肠手术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可适当食用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等,调节肠道菌群。 

(三)直肠手术 
直肠手术尤其是低位直肠手术,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排便功能。术后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有助于建立新的排便规律。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腹胀、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萝卜等,减少排便时的不适。同时,要注意保持肛门周围的清洁,防止感染。 

四、特殊人群的饮食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肠道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在肠道术后饮食恢复过程中,更需要谨慎。应适当延长每个饮食阶段的时间,让肠道有更充足的时间适应。食物要制作得更加软烂,便于咀嚼和消化。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容易出现便秘问题,可在饮食中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红薯泥、香蕉等,但要注意控制量,避免引起腹泻。 

(二)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在肠道术后的饮食控制更为关键。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食物,如燕麦、荞麦、蔬菜等。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保持营养均衡。在选择营养补充剂时,也要选择适合糖尿病患者的产品。 

肠道术后的饮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恢复情况和身体健康。纠正常见的饮食误区,遵循科学的饮食原则,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和个人情况合理调整饮食,才能为肠道术后患者的快速恢复提供有力保障。希望每一位肠道术后患者都能通过科学饮食,早日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徐翠红 河南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