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作为人体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器官,在经历手术创伤后,其功能会受到显著影响。无论是因肠道肿瘤、肠梗阻、肠穿孔等疾病进行的手术,术后科学合理的饮食安排都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保障身体康复的关键。遵循肠道术后饮食的 “黄金时间表”,根据不同阶段调整饮食,才能既满足身体营养需求,又不给脆弱的肠道增加负担。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解析肠道术后各阶段的饮食要点。
一、术后初期(1 - 3 天):禁食与肠内外营养支持
肠道手术刚结束后的 1 - 3 天,患者通常处于禁食状态。这是因为手术会使肠道蠕动功能受到抑制,处于麻痹状态,此时进食不仅无法正常消化吸收,还可能引发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甚至影响肠道吻合口的愈合。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营养主要依靠静脉输液来维持,通过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物质,保证身体基本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供应 。
对于部分肠道功能恢复相对较快,且符合条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采用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是借助鼻饲管或胃肠造瘘管,将特制的营养制剂直接输送到肠道内。这些营养制剂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科学配比而成,具有营养全面、易于吸收的特点。相较于完全依靠静脉营养,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和感染的风险。
在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患者和家属需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是否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营养制剂的种类、浓度或输注速度。同时,要做好鼻饲管或胃肠造瘘管的护理工作,防止管道堵塞、脱出,保持管道清洁,避免感染。
二、流食阶段(术后 3 - 5 天):饮食恢复的开端
当患者术后 3 - 5 天,肠道蠕动功能开始逐渐恢复,出现肛门排气、排便等信号后,便可以进入流食阶段。流食是一种呈液体状态,或在口腔内能迅速融化为液体的食物,具有易于吞咽和消化的特性,对术后处于恢复期的肠道刺激较小,是饮食过渡的良好开端。
(一)流食的选择与搭配
1. 米汤:作为流食阶段的经典选择,米汤富含碳水化合物,能够为身体补充能量,且口感清淡、易于消化。在制作时,可选用优质大米,熬煮后取上层清液,避免米粒不易消化的问题。
2. 蔬菜汁:将新鲜蔬菜,如胡萝卜、菠菜、西兰花等洗净后蒸熟,再打成汁并过滤掉残渣。蔬菜汁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营养,但要避免选择纤维含量过高、容易产气的蔬菜,如洋葱、豆类等。
3. 水果汁:可以选择苹果、香蕉、橙子等水果榨汁饮用。为防止糖分浓度过高引起腹胀、腹泻,可适当加水稀释。不过,像橘子汁等酸性较强的水果汁,可能会刺激肠道,建议少量饮用并观察身体反应。
4. 清汤类:如鸡汤、鱼汤、排骨汤等,在熬制时要将表面的油脂充分撇去,只取清汤部分。这些汤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但要注意保持清淡,避免添加过多的调料。
(二)进食原则与注意事项
流食阶段,患者需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每天进食 6 - 8 次,每次进食量控制在 100 - 150 毫升左右。进食时速度一定要缓慢,避免大口吞咽,防止空气进入肠道导致腹胀。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温度,不宜过冷或过热,以接近体温为宜。由于流食的营养密度相对较低,无法完全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因此仍需配合肠内营养制剂或静脉营养补充。在此阶段,患者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暂停进食,并及时告知医生。若症状较轻,可尝试调整食物种类或进食方式;若症状严重,则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肠道功能,调整饮食方案。
三、半流食阶段(术后 5 - 10 天):逐步丰富饮食内容
当患者适应流食饮食且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后,大约在术后 5 - 10 天,可过渡到半流食阶段。半流食是介于流食和软食之间的一种饮食,食物呈半流体状态,比流食更具饱腹感,营养也更为丰富,有助于进一步恢复肠道功能。
(一)半流食的丰富选择
1. 粥类:除了米汤,可选择各种米粥,如小米粥、山药粥、南瓜粥等。将米和食材煮至软烂,易于消化吸收。还可以在粥中加入少量的瘦肉末、鸡蛋羹等,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2. 面条:挑选细面条,煮至软烂后,可搭配鸡蛋、蔬菜等做成鸡蛋面汤、蔬菜面。但要注意面条汤不宜过于油腻,调味尽量清淡。
3. 蒸蛋羹: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蒸蛋羹口感嫩滑,容易被肠道消化吸收。制作时可加入少量温水,使蛋羹更加细腻,还可滴入几滴香油增加香味。
4. 豆腐类:豆腐脑、嫩豆腐等质地柔软,富含植物蛋白,适合半流食阶段食用。可搭配少量酱油、虾皮等进行调味,但要严格控制盐分的摄入。
5. 果泥、菜泥:将水果和蔬菜蒸熟后,用勺子压成泥状,如苹果泥、香蕉泥、土豆泥、胡萝卜泥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但要注意避免选择纤维含量过高的蔬菜。
(二)营养搭配与进食要点
在半流食阶段,患者每天进食 5 - 6 次,每次进食量约为 200 - 300 毫升。在营养搭配方面,要确保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均衡摄入。例如,早餐可以选择一碗山药粥搭配一个蒸蛋羹;午餐食用一碗蔬菜面条;晚餐吃一碗南瓜粥和少量嫩豆腐。同时,要注重食物的多样化,避免长期食用单一食物,防止出现营养不均衡的情况。此阶段仍需保持细嚼慢咽的进食习惯,充分咀嚼食物,减轻肠道的消化负担。进食后,可适当进行一些轻微活动,如在室内散步,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若出现消化不良、胃胀等症状,可适当减少进食量或增加进食次数。
四、软食阶段(术后 10 - 14 天):向正常饮食过渡
经过半流食阶段的适应,患者肠道功能进一步恢复,大约在术后 10 - 14 天,可进入软食阶段。软食是指食物质地柔软、易于咀嚼和消化的饮食,虽然与正常饮食更为接近,但仍需避免食用坚硬、粗糙、刺激性的食物。
(一)软食的科学搭配
1. 主食:可选择软米饭、发面馒头、花卷、面包等。米饭要煮得软一些,馒头、花卷要松软,避免食用含大量粗纤维的全麦面包等。
2. 肉类:挑选鲜嫩的瘦肉,如里脊肉、鸡胸肉等,切成小块或肉丝,炖煮至软烂。也可以做成肉饼、肉丸,保证蛋白质的摄入。但要避免食用油炸、油煎的肉类,以及肥肉、动物内脏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3. 鱼类: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且肉质鲜嫩,易于消化。可选择清蒸鱼、鱼汤等烹饪方式,避免食用鱼刺较多的鱼类,防止卡喉。
4. 蔬菜:将蔬菜洗净切小,煮或炖至软烂,如白菜炖豆腐、胡萝卜炖土豆等。避免食用生蔬菜、凉拌菜,以及含纤维较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
5. 水果:可将水果切成小块,加热后食用,或制作成果酱、果脯。避免食用过于生冷、坚硬的水果,如苹果、梨等未熟透的水果。
(二)饮食注意事项与营养强化
软食阶段,患者每天进食 3 - 4 次,每次进食量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增加。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逐渐增加食物的摄入量和种类。同时,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适当食用一些维生素补充剂,尤其是维生素 B 族、维生素 C 和铁剂等,预防因肠道手术导致的营养吸收障碍。此外,患者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影响肠道功能的恢复,甚至诱发腹痛、腹泻等症状。进食过程中,要继续保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的良好饮食习惯。
五、正常饮食阶段(术后 2 - 4 周及以后):建立健康饮食模式
经过软食阶段的过渡,一般在术后 2 - 4 周,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需要明确的是,肠道术后患者的肠道功能与正常人仍存在差异,因此正常饮食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进食,仍需遵循一定的饮食原则,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一)正常饮食的基本原则
1. 规律饮食:保持固定的用餐时间和食量,每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这样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蠕动节律,促进消化吸收。
2. 均衡营养:保证食物多样化,摄入谷类、蔬菜、水果、肉类、豆类、奶制品等各类食物,以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同时,要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因营养过剩导致体重增加,增加肠道负担。
3. 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使食物在口腔内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减轻肠道的消化负担。建议每口食物咀嚼 20 - 30 次。
4. 避免刺激性食物:继续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坚硬、过甜、过酸等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制品、油炸食品、坚果等。同时,要戒烟限酒,减少对肠道黏膜的刺激。
(二)特殊情况的饮食调整
部分肠道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的情况。对于腹泻患者,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高纤维食物,可适当食用山药、芡实等具有止泻作用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止泻药物。对于便秘患者,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适当进行运动,促进肠道蠕动;若便秘症状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通便药物。此外,一些患者可能会因肠道吸收功能受损,出现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等营养缺乏症状,除了在饮食中增加富含相关营养素的食物外,可能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补充。
肠道术后的饮食过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紧密关联且有着明确的饮食要求和营养搭配原则。患者及其家属务必充分了解这些知识,严格遵循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根据身体恢复情况灵活调整饮食。通过科学合理地遵循肠道术后饮食 “黄金时间表”,不仅能够满足身体康复所需的营养,还能有效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助力患者顺利回归正常生活。在饮食过渡过程中,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确保康复之路平稳顺畅。
(徐翠红 河南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