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突然头晕恶心?教你快速识别中暑信号
在炎热的夏日,当高温笼罩大地,我们的身体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高温天气中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恶心欲吐?这可能是身体向你发出的中暑警报。了解中暑的症状和类型,学会快速识别中暑信号,对于我们在高温环境下保护自己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暑是怎么发生的
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关临床症状的疾病。简单来说,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人体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出去,就会导致体温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比如,在高温车间工作的工人、在烈日下长时间运动的运动员、户外劳动者等,都是中暑的高危人群。此外,肥胖、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和慢性疾病病人,以及系统性硬化病、广泛皮肤瘢痕或先天性无汗症患者,由于身体调节能力较差,也更容易中暑。
中暑的不同类型及症状表现
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身体开始出现一些轻微的不适,这可能就是先兆中暑的信号。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此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小于37.5℃。如果在这个阶段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如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身体通常能很快恢复。比如,你在户外散步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点头晕,口很渴,还一直出汗,身体也没什么力气,这时候就要警惕是不是先兆中暑了。
轻症中暑
若先兆中暑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症状会继续加重,发展为轻症中暑。除了上述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会上升到38℃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症状,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此时,身体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循环功能障碍和电解质失衡,需要尽快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比如,有的人在高温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不仅头晕、口渴、出汗,还出现脸色通红,皮肤摸起来很烫,这就可能是轻症中暑了。
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是中暑最严重的阶段,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可伴有混合型,如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或痉挛,尤其在运动后常见,多见于手、小腿、足、大腿或手臂,收缩时肌肉变硬、紧张和疼痛。通常是因为大量出汗后,身体丢失了过多的盐分,导致电解质紊乱。比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可能会突然出现腿部肌肉抽筋,疼痛难忍,这就可能是热痉挛。
-热衰竭:起病迅速,突感全身不适,头晕目眩,呼吸困难,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皮肤湿凉,脉搏快而弱,血压低,中心体温不高或正常。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苍白、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心率加快也是常见症状。这是由于严重热应激情况下,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所致。比如,在高温天气下长时间劳作的人,突然感到头晕、眼前发黑,全身乏力,甚至晕倒,可能就是发生了热衰竭。
-热射病:这是最为严重的一种中暑类型,体温高达40℃以上,最高可达42℃,皮肤干热无汗、意识模糊、晕厥、惊厥或昏迷,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热射病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前者多发生在青壮年人群,剧烈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后数小时发病;后者常发生于年老体弱者、孕妇和慢病人群。热射病的死亡率很高,一旦发现,必须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送往医院救治。比如,有的人在高温环境下突然昏迷,皮肤又干又热,没有出汗,这极有可能是热射病,情况十分危急。
如何区分中暑与其他疾病
在高温天气下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并不一定都是中暑,还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需要注意区分。
-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区别:流行性乙型脑炎经蚊媒传播,夏秋季发病,10岁以下儿童多见,临床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脑脊液检查与中暑进行鉴别。
-与甲亢危象的区别:甲亢危象临床表现为高热或过高热、大汗、心动过速、谵妄、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心衰、休克及昏迷,与中暑症状相似。可根据患者的甲亢病史、甲状腺功能和血生化检查同中暑鉴别。
-与可卡因中毒的区别:急性重症可卡因中毒时,表现为肢体震颤、肌肉抽搐、癫痫大发作,体温和血压升高、瞳孔扩大、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和反射亢进等。可根据患者吸毒史、毒物检查与中暑鉴别。
-与脑梗死的区别:脑梗死好发于老年患者,多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感觉障碍等。可根据患者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与中暑鉴别。
-与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区别: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多见于2-7岁儿童,感染症状重,可通过病史、血液生化指标、大便常规、大便培养等鉴别。
高温天气下,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学会识别中暑信号。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对于重症中暑患者,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穿着轻便、透气的衣物,合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让自己和家人安全度过炎热的夏天。
(王利娟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急诊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