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床时头晕目眩,运动后突然眼前发黑,体检报告上的血压数值像过山车般起伏…… 当血压开始 “调皮”,很多人陷入焦虑与困惑。血压作为人体健康的 “晴雨表”,其忽高忽低的波动不仅带来头痛、心悸等不适症状,更可能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但别慌张!中西医结合的智慧,正为我们提供一条稳定血压的科学路径。
血压波动: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正常情况下,血压会在一定范围内生理性波动,比如清晨血压升高、夜间睡眠时降低,这是人体适应昼夜节律的自然反应。然而,当收缩压(高压)在 24 小时内波动超过 30mmHg,舒张压(低压)波动超过 15mmHg,就属于异常波动。这种波动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精神压力大时,人体分泌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会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骤升;高盐饮食会让身体潴留过多水分,增加血容量,进而升高血压,而过度限盐或服用利尿剂,又可能使血压突然下降;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影响自主神经对血压的调节;此外,像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等内分泌与代谢紊乱,以及某些药物的副作用,都可能导致血压不稳定。
长期的血压忽高忽低,会让血管承受异常压力,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就像老化的橡皮筋反复拉伸易断裂,血管壁在血压波动冲击下,会出现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致命疾病的风险。研究表明,血压波动大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血压平稳者高出 2 - 3 倍。
中西医视角:解读血压波动的不同密码
在中医理论中,血压波动属于 “眩晕”“头痛” 范畴。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功能失调是血压异常的根源。肝火上炎型患者,常因情绪激动、肝郁化火,导致肝阳上亢,出现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血压升高;肝肾阴虚型多见于中老年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滋养头目,除血压波动外,还伴有腰膝酸软、耳鸣健忘等症状;痰湿中阻型患者多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碍气机,表现为头晕头重、胸闷腹胀,血压也随之起伏。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别患者的体质和证型,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现代医学则从生理病理角度剖析血压波动。人体的血压调节是一个精密的系统,涉及心脏、血管、肾脏及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环节。当这个调节系统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如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RAAS)失衡,都会打破血压的平衡。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壁弹性减退、小动脉硬化的问题,使得血压难以维持稳定;而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因肾上腺肿瘤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居高不下或波动剧烈。
中西医结合:1 + 1 > 2 的降压智慧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压忽高忽低,不是简单的中药与西药叠加,而是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互补。在快速控制血压方面,西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扩张,降低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能抑制血管紧张素的生成,减少血管收缩,平稳降压。这些药物起效快、降压效果明确,可在短时间内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
与此同时,中药能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比如天麻钩藤饮,由天麻、钩藤、石决明等中药组成,具有平肝潜阳、清热活血的功效,适用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患者,可改善头晕头痛、烦躁失眠等症状,还能辅助西药稳定血压;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对肝肾阴虚型患者的血压波动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针灸治疗也是中医降压的特色手段,通过刺激曲池、足三里、太冲等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改善自主神经功能,进而降低血压。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率比单纯西药治疗提高约 20%,且能减少西药用量及副作用。
日常生活:打好血压保卫战
除了规范治疗,日常生活管理是稳住血压的重要防线。在饮食上,遵循 “三少两多” 原则:少盐,将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内,减少隐形盐(如酱油、咸菜)的摄入;少油,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健康油脂,避免动物油和反式脂肪酸;少糖,减少含糖饮料和甜品的食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多吃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如燕麦、鱼类、豆类,增强身体抵抗力。
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引发血压骤升。清晨血压处于高峰时段,不宜过早锻炼;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血液浓缩导致血压异常。同时,保持规律作息,每晚 23 点前入睡,保证 7 - 8 小时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稳定血压。
心理调节同样不容忽视。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波动。可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也可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转移注意力,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
血压忽高忽低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借助中西医结合的力量,同时做好生活方式的调整,就能牢牢稳住这条关乎生命健康的 “生命线”。如果发现血压持续异常波动,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守护好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王锦秀 项城市王明口镇卫生院 中西医结合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