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意识日益提升的今天,“肿瘤标志物筛查”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不少人将其视为癌症早期发现的“金标准”,甚至认为只要这项检测结果正常,就能高枕无忧。然而,肿瘤标志物筛查真的如此神奇吗?我们又该如何理性看待这项“防癌检测”?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在生长、增殖过程中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也可能是机体对肿瘤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这些物质如同肿瘤的“特殊标签”,理论上,通过检测它们在体内的含量,能为肿瘤的早期发现、病情监测及疗效评估提供重要线索。目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种类繁多,比如甲胎蛋白(AFP)与肝癌相关,癌胚抗原(CEA)涉及多种消化道肿瘤,糖类抗原125(CA125)常用于卵巢癌的辅助诊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则是前列腺癌的重要指标。
很多人对肿瘤标志物筛查抱有过高期望,认为一旦检测结果异常,就等同于患上了癌症。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癌症。以甲胎蛋白为例,除肝癌会导致其升高外,孕妇体内的甲胎蛋白也会生理性升高,因为胎儿肝脏会产生大量甲胎蛋白进入母体循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受损后再生,也可能出现甲胎蛋白轻度升高,一般在200μg/L以下,随着病情好转,数值会逐渐下降。再如糖类抗原19-9(CA19-9),它在胰腺癌患者中显著升高,但在胰腺炎、胆管炎等良性疾病发作时,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此外,某些生活习惯和身体状态也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如长期吸烟会导致癌胚抗原升高。
反过来,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患癌的可能。一方面,肿瘤细胞并非一定会释放足够量的标志物进入血液,导致检测无法捕捉到异常信号。比如部分早期癌症患者,肿瘤尚小,产生的标志物较少,常规检测难以发现;另一方面,一种肿瘤可能产生多种标志物,单一指标正常不代表其他潜在的标志物也正常,而且不同个体对肿瘤的生物学反应存在差异,有些人即便患有癌症,肿瘤标志物也可能始终处于正常范围。以结直肠癌为例,约有20%~30%的早期患者癌胚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
既然肿瘤标志物筛查存在这些局限性,它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首先,肿瘤标志物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比如有肝癌家族史、长期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的人群,定期检测甲胎蛋白并结合肝脏超声检查,有助于在早期发现肝癌,而早期肝癌经过有效治疗,五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其次,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肿瘤标志物的动态监测能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如果经过手术、化疗等治疗后,原本升高的肿瘤标志物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说明治疗方案有效;若指标不降反升,则提示可能存在肿瘤复发、转移或对当前治疗耐药,需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要正确发挥肿瘤标志物筛查的作用,需遵循科学的检测原则。普通人群不必盲目进行全面的肿瘤标志物筛查,应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针对性的项目。例如,50岁以上、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可重点筛查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242;老年男性,尤其是有前列腺癌家族史者,应定期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时,肿瘤标志物筛查不能替代影像学检查(如CT、MRI、超声)和病理检查,这些检查手段相互补充,才能更准确地诊断癌症。当肿瘤标志物出现异常时,应进一步通过活检等方式明确诊断,避免过度焦虑或忽视潜在风险。
肿瘤标志物筛查是防癌抗癌道路上的重要参考,但绝非“一锤定音”的诊断工具。我们既不能因指标正常而放松警惕,也不必因一次异常就陷入恐慌。理性认识肿瘤标志物筛查的意义与局限,结合自身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防癌,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
(朱璞 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 检验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