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为人类最灵活的劳动工具,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由于其频繁使用和暴露在外的特性,手也成为了极易受伤的部位。从厨房切菜时的意外划伤,到工作中因机械故障导致的严重创伤,手外伤的类型多样且发生率较高。当意外发生时,正确的急救措施和科学的康复方案不仅能减轻痛苦,更关乎手部功能的恢复和能否重返工作岗位。接下来,我们将全面解析手外伤急救与康复的全流程。
一、手外伤的常见类型及急救原则
手外伤涵盖多种类型,常见的有切割伤、挤压伤、挫伤、烧伤、撕脱伤等。不同类型的损伤,其表现和严重程度各异。切割伤通常伤口整齐,出血明显;挤压伤可能导致深部组织损伤和骨折;烧伤则会造成皮肤红肿、水疱甚至组织坏死。
无论何种类型的手外伤,急救的核心原则是 “快、准、稳”。一旦受伤,首先要立即远离危险环境,防止二次伤害。例如,在机械作业中手部被卷入,应迅速关闭机器电源,避免进一步挤压。随后,进行初步止血。对于较小的伤口,可用干净纱布或毛巾按压止血,按压时间至少持续 5 - 10 分钟;若出血严重,可采用加压包扎法,在伤口上方适当位置用绷带或布条缠绕加压,但需注意松紧适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对于离断的手指或组织,切勿直接丢弃。应将断指用干净纱布包裹,放入密封袋中,再将密封袋置于装有冰块的容器内冷藏,但要避免断指直接接触冰块,以防冻伤。尽快送往具备再植条件的医院,争取在 6 - 8 小时的黄金时间内进行再植手术。
二、及时就医与专业治疗
完成初步急救后,需尽快前往医院进行专业处理。医生会根据受伤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包括体格检查、X 光、CT 或 MRI 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损伤程度和范围,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对于简单的切割伤,若伤口较浅、污染不严重,医生会进行清创缝合,即清理伤口内的异物和坏死组织,然后用缝线将伤口缝合,促进愈合。对于较深的伤口,可能还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感染。
如果是骨折、肌腱断裂或神经损伤等复杂情况,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骨折需要通过复位和内固定手术,使骨折部位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并保持稳定;肌腱断裂需进行肌腱缝合修复,恢复手部的活动功能;神经损伤则可能需要进行神经吻合手术,尽可能恢复神经的传导功能。
三、术后康复:循序渐进恢复手部功能
手外伤术后康复是一个漫长且关键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伤口愈合、防止关节僵硬、恢复手部力量和灵活性。康复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损伤类型和恢复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一)早期康复(术后 1 - 2 周)
此阶段伤口处于愈合初期,主要以休息和保护为主。患者需按照医嘱进行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和外力碰撞。同时,可以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一些简单的手指被动活动,即在他人或辅助工具帮助下,轻轻活动手指关节,防止关节粘连,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疼痛和影响伤口愈合。
(二)中期康复(术后 2 - 6 周)
随着伤口逐渐愈合,康复重点转向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患者可以开始进行主动关节活动练习,如握拳、伸指、对指等动作,每个动作重复 10 - 15 次,每天进行 3 - 4 组。此外,还可以使用橡皮筋、握力球等辅助工具进行肌力训练,增强手部肌肉力量。同时,物理治疗如蜡疗、超声波治疗等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加速组织修复。
(三)后期康复(术后 6 周以后)
在后期康复阶段,主要目标是恢复手部的精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可以进行一些更复杂的训练,如捡拾小物件、拧螺丝、写字等,模拟日常工作和生活场景。对于从事特定职业的患者,还需要根据工作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功能训练,例如打字员需要加强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训练,木工则要强化手部的抓握和操作力量。
四、重返工作的评估与准备
当手部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患者可以考虑重返工作岗位。但在此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手部的力量、活动度、灵活性、感觉功能以及工作耐力等。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结合患者的工作性质,给出是否适合重返工作以及如何调整工作方式的建议。
如果工作对手部功能要求较高,患者可能需要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模拟训练,逐渐适应工作强度和要求。同时,雇主也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如调整工作任务、提供辅助设备等,帮助患者顺利过渡,降低再次受伤的风险。
手外伤虽然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创伤,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遵循科学的康复方案,并做好重返工作的准备,大多数患者都能够恢复手部功能,重新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应提高安全意识,做好防护措施,预防手外伤的发生。
(郝青林 山城积善中医医院 骨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