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为什么医疗机构需要了解 DIP?政策背景与现实意义深度解读

2025-06-04 13:0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当今医疗行业的发展进程中,一项名为 “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正深刻地影响着医疗机构的运营与发展。医疗机构深入了解 DIP,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实现可持续进步的关键所在。 

一、政策背景:医改浪潮下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民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呈现多样化态势。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愈发凸显。在此大背景下,医保基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支付压力,如何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成为了医疗改革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2020 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正式拉开了 DIP 改革试点的大幕。2021 年,《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重磅出台,明确提出到 2024 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要全面开展 DRG/DIP 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到 2025 年底,DRG/DIP 支付方式要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这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发布,彰显了国家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构建管用高效医保支付机制的坚定决心。 

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DIP 改革迅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截至 2023 年底,全国九成以上统筹地区已开展 DRG/DIP 付费,其中 192 个统筹地区开展 DIP 付费,天津、上海两个直辖市更是兼有 DRG 和 DIP 付费,26 个省份已实现省域内所有统筹地区全覆盖。这一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足以表明其已成为医疗行业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二、DIP 究竟是什么? 
DIP,即 “按病种分值付费”,是基于 “随机” 与 “均值” 的经济学原理以及大数据理论构建的医保支付方式。它借助真实、海量的病案数据,深入挖掘疾病与治疗之间的内在规律及关联关系,通过提取数据特征进行科学组合。具体而言,是将区域内每一病种疾病与治疗资源消耗的均值,与全样本资源消耗均值进行比对,从而形成对应的分值。这一分值成为了医保付费的关键依据。 

举例来说,在某一地区,经过对大量病案数据的分析,发现 “急性阑尾炎伴穿孔,行阑尾切除术” 这一病种组合,其平均资源消耗在全样本中处于一定水平,据此赋予该病种组合相应的分值。当医疗机构治疗此类患者时,医保将根据这一分值以及当地的分值点值(由年度医保支付总额、医保支付比例及各医疗机构病例的总分值计算得出)来确定支付金额。这种支付方式,改变了以往按项目付费的模式,不再单纯依据医疗机构提供的各项医疗服务项目累加费用进行支付,而是以病种为计价单元和付费基础,实现了医保支付的标准化和精细化。 

三、医疗机构了解 DIP 的现实意义 
(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以往按项目付费的模式,容易导致医疗机构过度依赖医疗服务项目的数量来获取收入,进而引发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出现资源浪费或过度集中的现象。而 DIP 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为了在有限的医保基金总额下获取更多收益,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医疗资源布局。例如,对于一些常见、低分值的病种,医疗机构会通过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投入;而对于疑难重症等高分值病种,则会加大资源倾斜,提升自身在这些领域的诊疗能力,从而实现医疗资源在不同病种和科室之间的合理分配,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 

(二)规范诊疗行为 
DIP 建立了以病种为单元的计量、分析、比较机制,以及诊疗规范与临床路径比对机制。医疗机构在治疗患者过程中,若诊疗行为不符合规范或偏离临床路径,可能导致该病种的分值降低,进而影响医保支付。以 “肺炎” 为例,规范的诊疗流程应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 反应蛋白等)以及合理的抗感染治疗等。若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遗漏关键检查项目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因不符合诊疗规范而受到医保支付的制约。因此,了解 DIP 能促使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行为,严格按照临床指南和路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三)控制医疗成本 
在 DIP 付费模式下,医疗机构的收入与病种分值和病例数量紧密相关。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医疗机构需要加强成本控制。一方面,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药品、耗材等物资的采购成本,优化库存管理,减少浪费;另一方面,合理控制住院天数,避免不必要的住院延期。比如,对于一些康复期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及时安排出院并转至社区康复机构,既能节省医疗资源,又能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同时也能提高医疗机构的病床周转率,使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服务更多患者。通过有效控制医疗成本,医疗机构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DIP 改革对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病案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疗机构要准确把握 DIP 政策,就必须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升级改造,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上传和分析大量的医疗数据;强化病案管理,提高疾病诊断编码和手术操作编码的准确性,因为这些编码直接关系到病种的分组和分值确定;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将 DIP 理念融入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中,引导医务人员关注医疗服务质量、成本控制和患者满意度。例如,通过建立基于 DIP 的绩效评价指标,对科室和医务人员在病种收治、费用控制、诊疗规范执行等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激励医务人员积极适应 DIP 改革,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 

(五)促进学科发展 
DIP 承认复杂病种的资源消耗水平,对临床学科发展和新技术运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医疗机构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会更加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对于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加大投入,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与应用。比如,某医院的心内科通过引进先进的介入治疗技术,成功开展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虽然这类手术资源消耗大,但在 DIP 付费体系下对应的分值也较高,不仅提升了医院在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声誉,还为医院带来了更高的医保支付,形成了学科发展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了解 DIP 政策,有助于医疗机构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学科建设,提升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四、医疗机构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虽然 DIP 为医疗机构带来诸多机遇,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医疗机构可能存在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影响病种分组和分值计算的准确性;医务人员对 DIP 政策理解不深入,导致诊疗行为调整不到位;医院内部管理流程需要进一步优化以适应 DIP 改革等。 

针对这些挑战,医疗机构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确保病案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其次,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培训课程、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深入解读 DIP 政策,提高医务人员对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此外,全面梳理医院内部管理流程,从医保结算、财务管理、临床诊疗到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整合,建立适应 DIP 付费模式的管理机制。 

DIP 改革作为医保支付方式的重大变革,对医疗机构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医疗机构只有深入了解 DIP 的政策背景、运行机制和现实意义,积极应对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才能在这场医改浪潮中把握机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经济的医疗服务。 

(李小燕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 医务部病案室)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