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少人常常感到困倦乏力,即便睡眠充足,白天依然哈欠连天、提不起精神。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却又一切正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从中医角度来看,这种持续的困倦很可能与肝郁脾虚密切相关。了解肝郁脾虚与犯困之间的联系,并掌握相应的调理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唤醒 “肝胆活力”,重获充沛精力。
肝郁脾虚,为何让人总是犯困?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负责调节全身气机的运行,就像人体的 “交通警察”,让气血、津液等物质能够顺畅地输送到身体各处;脾主运化,承担着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并将精微物质布散到全身的重任,是人体能量的 “加工厂”。当情绪长期压抑、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等因素影响下,肝脏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而脾虚则会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无法正常将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气血。
肝与脾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肝郁会横逆犯脾,影响脾的运化;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肝失濡养,进一步加重肝郁。当肝郁脾虚时,全身的气机运行受阻,气血无法正常滋养头目和四肢,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濡养,就会出现精神萎靡、困倦嗜睡的症状。同时,脾虚导致水湿运化失常,水湿内生,困阻脾胃,加重身体的沉重感和困倦感,就像给身体穿上了一件浸满水的衣服,让人浑身不得劲,只想睡觉。
三招唤醒 “肝胆活力”,告别困倦
第一招:情志调节,疏肝解郁
中医强调 “肝在志为怒”,情绪对肝脏的影响尤为显著。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是导致肝郁的重要诱因。因此,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是改善肝郁脾虚的关键。
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放松身心。比如,培养兴趣爱好,练习书法、绘画、插花,沉浸在艺术创作中,让内心平静下来;聆听舒缓的音乐,如古典音乐中的《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通过优美的旋律缓解紧张情绪;也可以多参加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倾诉交流,将心中的烦恼释放出来。此外,冥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志调节方法。每天抽出 15 - 20 分钟,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盘腿而坐,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排除杂念。通过冥想,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使身心得到深度放松,促进肝气的疏泄。
第二招:饮食调理,健脾益气
合理的饮食能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肝郁脾虚的状况。在饮食上,应遵循健脾益气、疏肝理气的原则。
多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白扁豆等。山药被誉为 “神仙之食”,既可以健脾益胃,又能滋肾益精,可将山药蒸熟后直接食用,也可以与小米一起煮粥,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薏米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功效,与红豆搭配煮成薏米红豆粥,能够有效祛除体内湿气,减轻身体的困倦感。同时,适当食用一些疏肝理气的食材,如佛手、玫瑰花、陈皮等。佛手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佛手切片泡茶饮用;玫瑰花香气宜人,既能疏肝解郁,又能美容养颜,每天用 3 - 5 朵玫瑰花泡水喝,不仅能调理身体,还能让心情愉悦;陈皮则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煮粥或煲汤时加入适量陈皮,可增加食物的风味,同时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
此外,要注意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少食多餐,让脾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养。
第三招:运动养生,调和气血
运动是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的有效方式。对于肝郁脾虚的人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能够起到调和气血、疏肝健脾的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非常适合的运动。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注重以意领气、以气驭形,通过身体的旋转、屈伸、开合等动作,能够调节全身气机,促进气血流通。同时,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有助于调节情志,缓解肝郁。每周坚持练习 3 - 4 次,每次 30 - 40 分钟,长期坚持,能明显改善身体状况。
散步也是不错的选择。饭后半小时,在公园或小区内悠闲地散步,既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又能让身体微微出汗,驱散体内的湿气。散步时可以配合深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通过呼吸调节,进一步促进气机的运行。除了太极拳和散步,瑜伽、八段锦等运动也具有很好的养生效果,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结语
肝郁脾虚引起的总犯困问题,通过情志调节、饮食调理和运动养生这三招,能够有效唤醒 “肝胆活力”,改善身体状况。但需要注意的是,身体的调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持之以恒地进行调理。如果犯困等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治疗。相信通过坚持调理,你一定能够摆脱困倦的困扰,拥有健康、活力满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