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它主要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堵塞,脑部血液供应中断,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而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或脑周围间隙,压迫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二、脑卒中的危害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致死、致残性疾病。它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脑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之一。一旦发病,轻则可能导致肢体麻木、言语不清、面部歪斜等症状,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即使幸存,也可能会留下长期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三、脑卒中的发病原因
1. 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它会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而引发脑卒中。
2. 血液因素:血液黏稠度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也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例如,患有高凝状态的患者,血液更容易凝结成血栓,堵塞脑血管。
3. 生活方式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脑卒中的重要诱因。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会加重血管的负担,诱发脑卒中。此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波动剧烈也可能成为脑卒中的诱因。
4.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脑卒中病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四、脑卒中的预防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
1. 控制危险因素
- 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遵循医嘱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调节血脂: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血糖过高对血管造成损害。
2. 健康生活方式
-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
-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过量饮酒也会导致血压升高,诱发脑卒中。因此,应尽早戒烟,限制饮酒量。
- 保持良好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和愤怒,保持心情舒畅。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指在疾病发生后,通过治疗和康复措施,防止疾病复发或进一步恶化。
1. 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以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2.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患者恢复功能的重要手段。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语言交流能力等。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并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持之以恒。
五、脑卒中的急救措施
脑卒中是一种紧急情况,一旦发病,必须立即就医。在等待急救车到来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冷静:避免慌乱,让患者平卧,头部略抬高,解开衣领、腰带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2. 避免随意搬动:不要随意晃动患者头部,以免加重病情。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
3. 记录发病时间:准确记录发病时间,这对于后续的治疗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是判断是否可以进行溶栓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
六、脑卒中的康复与生活质量改善
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除了医院的康复治疗外,患者在家中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如肢体活动、语言练习等。同时,家属的支持和鼓励也非常重要,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生活。此外,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还应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炎、褥疮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疾病复发。
脑卒中虽然危害严重,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脑卒中的预防,从自身做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爱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董建超 柘城县起台镇中心卫生院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