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食物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成为血糖。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血糖进入细胞内被利用,从而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时,血糖无法顺利进入细胞,就会在血液中堆积,导致血糖升高,这就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机制。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
二、糖尿病的症状与危害
(一)症状
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当血糖升高,肾脏在过滤血液时,由于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糖阈,大量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带走大量水分,导致多尿。多尿会使身体缺水,刺激口渴中枢,引起多饮。同时,由于细胞无法充分利用血糖获取能量,身体会误以为“饿了”,从而出现多食。但尽管吃得多,由于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身体还会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体重下降。
不过,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仅表现为乏力、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容易被忽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被发现患有糖尿病。
(二)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是全方位的,长期高血糖会对身体多个系统造成损害。
1. 心血管系统: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糖会使血管内皮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血管狭窄、堵塞。
2. 肾脏: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可损害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肾小球硬化,早期可能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糖尿病肾病,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3. 神经: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如蚂蚁爬行感;还会导致自主神经病变,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如腹泻、便秘交替)、体位性低血压等。
4. 眼部:高血糖可引起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出现视物模糊,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视网膜出血、脱离,最终失明。此外,糖尿病还会增加白内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的发生风险。
5. 足部:由于神经病变导致感觉减退,以及血管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足部溃疡、感染,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三、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一)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不过,遗传因素只是发病的基础,是否发病还与后天因素密切相关。
(二)生活方式
1. 饮食: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等)和含糖饮料,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加重胰岛β细胞的负担,久而久之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衰竭。
2. 缺乏运动:运动不足会使身体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堆积,导致肥胖,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运动还能增强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3. 吸烟和饮酒: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影响胰岛素的正常作用,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肝脏损伤,影响肝脏对血糖的调节功能,同时酒精中的热量也会增加肥胖的风险。
(三)其他因素
1. 年龄:年龄越大,患糖尿病的风险越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退,胰岛功能也会下降。
2. 肥胖: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过多的脂肪组织会释放一些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
3. 妊娠:妊娠期间,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胎盘分泌的一些激素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容易出现血糖升高,这就是妊娠糖尿病。虽然大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血糖会恢复正常,但她们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
四、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常用的诊断标准如下:
1.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如果两次空腹血糖都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2. 随机血糖:随机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是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如果随机血糖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并且伴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7.0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OGTT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的可疑糖尿病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糖尿病时,应尽量避免因情绪紧张、剧烈运动等因素导致的应激性血糖升高而误诊。如果血糖结果异常,应在另一天复查以确认诊断。
五、糖尿病的预防
1. 健康饮食
- 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多吃蔬菜、粗粮、优质蛋白质(如鱼、虾、豆制品等)和适量的水果。例如,用全麦面包代替白面包,用糙米饭代替白米饭,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糖和维持饱腹感。
-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每餐不要吃得过饱,避免暴饮暴食。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将一天的食物分成5 - 6餐,减轻胰岛的负担。
2. 增加运动
- 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时应达到微微出汗、呼吸稍快但能正常交谈的程度。
- 结合适当的抗阻运动,如举哑铃、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每周进行2 - 3次抗阻运动即可。
- 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避免运动损伤。对于老年人或身体条件较差的人群,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
3. 保持健康体重
- 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 - 23.9kg/m²之间。对于肥胖人群,减轻体重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每减轻5% - 10%的体重,就能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
4. 戒烟限酒
- 吸烟者应尽早戒烟。戒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戒断反应导致的烦躁、食欲增加等,但可以通过咨询医生、使用戒烟辅助药物等方式来克服。
- 限制饮酒,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个标准饮酒单位(1个标准饮酒单位相当于14g纯酒精,如350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45ml低度白酒),女性减半。如果饮酒后出现不适,如头晕、恶心等,应立即停止饮酒。
5. 定期体检
- 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能反映过去2 - 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六、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手段,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
(一)饮食控制
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活动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如全麦制品、燕麦、豆类等,这些食物在消化道内释放葡萄糖的速度较慢,有助于平稳血糖
(董建超 柘城县起台镇中心卫生院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