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这一常见的血液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血少”状态,而是涉及多种类型和复杂病因的医学问题。通过血液检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贫血的类型及其背后的根源,从而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一、贫血的基本概念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当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时,即可诊断为贫血。贫血不仅会导致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还可能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
二、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中的作用
血液检验是诊断贫血及其类型的重要手段。通过血常规检查,我们可以获取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关键指标,这些指标对于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至关重要。
三、贫血的类型与血液检验表现
缺铁性贫血
特点:最常见,多因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导致。
血液检验:血红蛋白降低,MCV、MCH、MCHC均降低,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巨幼细胞性贫血
特点:多因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常见于素食者、孕妇及老年人。
血液检验:血红蛋白降低,MCV、MCH升高,呈现大细胞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检测可明确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
特点: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致,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血液检验: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骨髓穿刺可进一步确诊。
溶血性贫血
特点: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
血液检验: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提示骨髓造血活跃。胆红素升高,特别是间接胆红素,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提示溶血存在。
失血性贫血
特点:因外伤、手术或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导致。
血液检验:血红蛋白降低,根据失血速度和量的不同,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参数变化。需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四、贫血的根源与预防
贫血的根源多种多样,包括营养缺乏、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预防贫血的关键在于均衡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同时,积极治疗慢性疾病,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减少贫血的发生风险。
对于已经发生贫血的患者,应根据血液检验结果和具体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应补充铁剂并改善饮食;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则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则更为复杂,可能需要药物治疗、输血甚至骨髓移植等。
总之,贫血是一种复杂的血液疾病,通过血液检验我们可以准确判断其类型和根源,从而为患者提供精准有效的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关注自身健康,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贫血等潜在问题。
(黄红云 临颍县人民医院 医学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