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而言,动静脉内瘘(AVF)是维持生命的关键通道。这条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吻合形成的“生命线”,承担着将血液引出体外净化再回输的重任。然而,内瘘的通畅率直接影响透析效果,若护理不当,可能导致血栓、感染甚至功能丧失。本文结合临床指南与真实案例,从日常防护、功能锻炼到紧急处理,为患者提供科学养护指南。
一、日常防护:细节决定成败
1. 避免压迫与损伤
睡眠姿势:严禁睡在造瘘侧手臂上,建议使用U型枕固定手臂,避免翻身时压迫。曾有患者因侧卧压迫内瘘导致血栓,透析时血流不足被迫住院溶栓。
衣物选择:穿宽松开襟上衣,避免紧身袖口、手表、手镯或过紧的护腕。股静脉置管者需选择宽松运动裤,裤腰使用魔术贴或松紧带。
活动限制:避免提重物(建议不超过5公斤)、引体向上、举哑铃等剧烈运动。日常活动以梳头、刷牙、轻度家务为主,促进血液循环。
医疗操作禁忌:严禁在造瘘侧手臂测血压、扎止血带、静脉输液或抽血。若需紧急操作,必须提前告知医护人员并采取保护措施。
2. 保持清洁与干燥
透析前后护理:透析前用肥皂水清洁造瘘侧手臂,透析后24小时内保持穿刺点干燥,48小时内避免沾水。若需淋浴,可覆盖防水敷料(如3M透明敷料),淋浴后用碘伏消毒穿刺点。
皮肤保护:避免抓挠或蚊虫叮咬,若出现皮疹或破损,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就医。
3. 预防外伤
日常防护:佩戴护腕保护手臂,避免碰撞、切割或烫伤。曾有患者因做饭时被热油溅到内瘘处,导致局部感染和血栓形成。
二、功能锻炼:促进内瘘成熟与通畅
1. 术后早期锻炼
握力训练:术后24小时后,用健侧手轻柔按摩造瘘侧手臂,促进血液循环。术后1周内,用术侧手捏握软球(如网球)每次5-10分钟,每日3-4次。
束臂锻炼:在非透析日,用健侧手或血压袖带(压力低于收缩压)轻轻压迫造瘘侧上臂,同时做握拳动作,感觉血管充盈后松开,重复10次,每日3组。
2. 长期维护锻炼
日常活动:鼓励患者用造瘘侧手臂完成梳头、刷牙、拧毛巾等动作,避免长期制动导致血栓。
热敷与理疗:每日用40℃湿热毛巾热敷内瘘处15-20分钟,或使用低频脉冲理疗仪促进血管扩张。
三、自我监测:早发现早干预
1. “一看二摸三听”法
一看:每日观察内瘘处皮肤是否红肿、淤青、破溃或渗液,血管有无异常膨出(如动脉瘤样扩张)。
二摸:用2-3个手指指腹轻触吻合口或静脉血管,感受持续、轻柔的“猫喘样”震颤。若震颤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血栓形成。
三听:将耳朵贴近或用听诊器听吻合口及静脉血管,正常应听到连续、粗糙的“呼呼”声。若杂音消失或变为高调哨音,需立即就医。
2. 定期专业检查
超声监测:每3个月进行一次血管超声检查,评估内瘘流量、流速及通畅情况。若发现狭窄或血栓风险,可提前进行球囊扩张或溶栓治疗。
血流检测:透析时使用超声稀释法测量内瘘血流量,若低于500ml/min需警惕功能下降。
四、紧急处理:把握“黄金时间”
1. 出血
操作步骤:立即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压迫出血点,保持手臂抬高,持续压迫10-15分钟直至止血。若出血不止或出现血肿,立即就医。
错误示范:某患者自行用胶布缠绕压迫,导致内瘘缺血坏死,最终需重新造瘘。
2. 血栓形成
早期信号:内瘘震颤减弱或消失,透析时血流不足,穿刺点渗血。
处理原则:立即就医,医生可能通过超声引导下溶栓或手术取栓。患者切勿自行按摩或热敷,以免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
3. 感染
表现:内瘘处红肿、疼痛、发热,穿刺点有脓性分泌物。
处理原则: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感染程度使用抗生素或移除内瘘。患者需避免自行涂抹药膏或挤压脓包。
五、心理支持:从“被动治疗”到“主动管理”
1. 家庭支持
家属培训:学习内瘘护理操作(如换药、压迫止血),参与患者饮食管理(如低盐低脂饮食)。
情感陪伴:定期组织家庭活动(如短途旅行、棋牌游戏),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2. 患者教育
加入肾友社群:参与医院组织的健康讲座,学习新型防水敷料使用、低脂食谱推荐等技能。
记录护理日记:每日监测体温、血压及内瘘情况,通过APP上传数据至医生端,实现远程管理。
六、结语:守护生命线,从细节开始
动静脉内瘘的养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从日常的避免压迫到定期的超声监测,从功能锻炼到紧急处理,每一个细节都关乎透析治疗的成败。记住:您的每一次细心护理,都是对生命的珍视与守护。让我们携手,为这条“生命线”筑起最坚固的防线!
(马家骝 息县中心医院 血液净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