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事,我才二三十岁,骨头硬着呢!”——这是许多年轻人的普遍想法。但是,在放射科的日常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小伙子因为摔了一跤就发生骨折的情况,拍片检查时发现他们的骨密度明显低于同龄人,已经有了骨质疏松的苗头。事实上,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专属病”,就像家里的墙壁,年轻时不注意保养,墙皮便早早松动,年轻人也可能面临“豆腐渣工程”的风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哪些年轻人应尽早检查骨质疏松,别等骨头出问题才后悔。
一、先搞懂:骨质疏松并非“老了才疏松”,骨头也会“早衰”
咱们的骨头看似坚硬,其实一直在进行“新旧交替”:成骨细胞忙着“建新骨”,破骨细胞忙着“拆旧骨”。年轻时,“建新”速度超过“拆旧”,骨头越来越坚固,30岁左右达到“骨量峰值”(相当于骨头的“存款最多时”);35岁后,“拆旧”慢慢超过“建新”,骨量开始缓慢流失。
但如果年轻时有“不良习惯”或“特殊情况”,会让“拆旧”速度提前加快,“建新”跟不上,骨量就像“提前透支的存款”,30岁的年纪,骨头可能已经达到50岁的密度,这就是“早发性骨质疏松”。
打个比方:健康的骨头如同密实的砖墙,砖块之间水泥饱满;而骨质疏松的骨头则像疏松的土墙,砖缝宽大、不牢固,轻轻一碰就可能掉落砖块(骨折)。年轻人的骨质疏松,就好比刚建成的房子,因偷工减料(不良习惯),墙体已经开始剥落。
二、这些年轻人,骨头容易“提前疏松”,早点查更放心
不是所有年轻人都需要查骨质疏松,但这几类人属于“高危人群”,最好在30岁后做一次骨密度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1.长期“宅家不动”,阳光都见得少的人
“下班回家躺沙发,周末追剧不出门”——这种生活方式简直是骨头的“敌人”。骨头是“用进废退”的:运动时肌肉牵拉骨头,会刺激成骨细胞“干活”,让骨头更结实;长期不动,成骨细胞“没事干”,破骨细胞就会“过度拆旧”,骨量悄悄流失。
加上不晒太阳,身体没法合成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的“关键助手”),吃再多钙片也吸收不了,骨头就像“没水泥的砖墙”,越来越松。这类人如果突然运动(比如偶尔打球、爬山),很容易崴脚就骨折,拍片才发现骨头早疏松了。
2.为了“瘦”,把自己饿成“纸片人”的人
“每天只吃蔬菜沙拉,一口肉不碰,月经都不来了”——很多年轻女孩为了减肥过度节食,尤其是不吃主食、肉类、奶制品,身体缺乏蛋白质和钙,成骨细胞“没原料”,根本建不了新骨。
更麻烦的是,过度节食会让雌激素水平下降(月经紊乱或闭经),而雌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拆骨头”。雌激素少了,破骨细胞“肆无忌惮”,骨量流失速度堪比绝经后的女性,二十多岁的年纪,骨头密度可能比老太太还低。
3.长期吃“特殊药”的人,得给骨头“定期体检”
有些药会“加速骨头疏松”,因为慢性病要长期吃,哪怕年轻也得查骨密度:一类是治疗哮喘、类风湿、皮肤病的常用药——糖皮质激素(比如泼尼松、甲泼尼龙),吃超过3个月,就可能抑制成骨细胞、促进破骨细胞,堪称“骨头杀手”;另一类是某些抗癫痫药、甲状腺素,过量也可能影响钙吸收或加速骨量流失。
这类人别等“骨折了才查”,吃这些药前最好做一次骨密度检查,用药期间每年查一次,及时补钙和维生素D,必要时加用抗骨质疏松药。
4.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得早提防
骨质疏松有一定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兄弟姐妹在50岁前就有骨质疏松(比如弯腰驼背、轻轻一碰就骨折),你得比别人更警惕——遗传基因可能让你的骨峰值本就偏低,稍不注意就会提前疏松。
这类人建议30岁后做第一次骨密度检查,看看自己的“骨头存款”够不够,提前通过运动、补钙“充值”。
5.曾经“摔一下就骨折”,当时没当回事的人
“高中时崴脚骨折过,大学打球手腕又折了”——如果年轻时有过“轻微外伤就骨折”的经历(比如从台阶上跳下来就跟骨骨折,搬东西就桡骨骨折),别觉得是“运气差”,可能是骨头早就疏松了,只是没查过。
这种“脆性骨折”本身就是骨质疏松的信号,必须赶紧做骨密度检查,别等下次摔得更重(比如髋部骨折,老年人死亡率很高,年轻人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三、查骨质疏松很简单:做个骨密度检查,几分钟就搞定
很多人觉得查骨质疏松很复杂,其实特别简单,就像给骨头拍个“密度照片”,辐射小、速度快。
1.首选“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结果最准
这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主要查腰椎和髋部(这两个地方最容易疏松骨折)。检查时躺在仪器上,机器会发出低剂量X线,检查大约5-10分钟,辐射量比拍胸片还少得多,非常安全。
年轻人结果会用“Z值”表示:Z值>-2SD为正常、≤-2SD为骨量减低,需要赶紧采取措施了!
2.切勿仅凭“血钙正常”就断定骨骼无恙
很多人说“我查血钙正常,肯定不缺钙,骨头没事”——这是大错特错。血钙是“维持生命的底线”,就算骨头里的钙流失再多,身体也会从骨头里“抢钙”来维持血钙正常,所以血钙正常不代表骨头不缺。查骨头松不松,必须做骨密度检查,别被血钙骗了。
四、年轻人骨质疏松,比老年人好调理,做好这几点
年轻人的骨质疏松大多是“可逆的”(不像老年人是自然衰老导致),只要及时调整,骨头能慢慢“变结实”。
1.吃对“养骨餐”,给骨头“加原料”
l 每天喝300毫升牛奶(或等量酸奶、奶酪):性价比最高的补钙食物,钙含量高还容易吸收;
l 每周吃2-3次鱼虾、瘦肉、鸡蛋: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D(鱼类尤其是深海鱼,维生素D丰富);
l 别再“戒碳水”:主食(米饭、面条、杂粮)提供能量,保证身体有动力合成骨头需要的物质。
如果喝牛奶拉肚子(乳糖不耐受),可以喝舒化奶,或吃钙片(每天800-1000毫克钙,别过量),同时吃维生素D(每天400-600国际单位),帮助钙吸收。
2.每天晒10分钟太阳,比只吃补剂靠谱
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露出胳膊腿在阳光下晒10-15分钟(别涂防晒霜,别暴晒中暑),身体就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比吃再多药片都管用。阳光是免费的“养骨神器”,别浪费。
3.动起来,但别瞎动
l 选“负重运动”:走路、慢跑、爬楼梯、跳舞、哑铃操——这些运动能让骨头承受压力,刺激成骨细胞“干活”,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l 别做“伤骨运动”:长期久坐、久站(比如久坐办公室)或过度剧烈运动(比如马拉松、高强度间歇训练)反而伤骨头,适度最好。
结语:年轻人的骨头,别等“摔碎了”才珍惜
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利”,长期不动、过度节食、吃特殊药的年轻人,都可能提前被盯上。骨头的“黄金建设期”在30岁前,这时候把骨量“存足”,未来才能拥抱活力满满的“硬核”人生!
如果属于上面说的“高危人群”,别犹豫,抽空去做个骨密度检查——花几分钟时间,换几十年骨头结实,这笔投资很划算。毕竟,能跑能跳、不怕摔跤的年轻时光,才是最该珍惜的。
(崔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放射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