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的角落里,智齿常常像一个神秘的小角色,时不时地给我们制造点小麻烦。那么,智齿到底是什么?它又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多争议呢?
一、智齿的“前世今生”
智齿,学名第三磨牙,是人类口腔中最晚萌出的牙齿。在我们远古祖先的饮食结构中,粗糙的食物需要更多的咀嚼力,强大的颌骨空间足以容纳智齿的正常生长。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饮食逐渐精细化,颌骨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变小,但牙齿的数量和大小变化相对较小,这就导致智齿在萌出时常常面临空间不足的尴尬处境。
二、智齿的“小脾气”——常见问题
阻生:这是智齿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由于空间不够,智齿可能只能部分萌出,甚至完全埋在牙龈或颌骨里,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阻生的智齿容易与相邻的牙齿形成缝隙,食物残渣极易嵌塞,滋生细菌,引发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发炎:智齿周围的牙龈组织在智齿萌出过程中容易受到损伤,形成盲袋。一旦细菌侵入,就会引发智齿冠周炎,出现牙龈肿痛、张口受限、吞咽疼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让人苦不堪言。
拥挤牙齿:智齿萌出时的力量可能会推动其他牙齿,导致原本整齐的牙齿变得拥挤不齐,影响口腔美观和咀嚼功能。
三、智齿,拔还是不拔?
建议拔除的情况
反复发炎:如果智齿经常引起冠周炎,每年发作多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那么拔除是明智的选择。否则,炎症可能会进一步扩散,引发更严重的口腔问题。
严重龋坏:当智齿龋坏严重,无法通过补牙等方式修复时,留着它只会成为一个潜在的感染源,还可能影响相邻的健康牙齿。
造成牙齿拥挤:若智齿的生长已经导致其他牙齿拥挤,为了口腔的整体健康和美观,拔除智齿并进行正畸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无对颌牙:如果智齿的对颌牙齿缺失,智齿可能会过度伸长,影响咬合关系,这种情况下也建议拔除。
可以保留的情况
正常萌出且有对颌牙:如果智齿能够正常萌出,与对颌牙齿有良好的咬合关系,且没有其他不适症状,那么它可以像其他牙齿一样正常工作,无需拔除。
完全埋伏且无症状:有些智齿完全埋伏在颌骨内,没有任何症状,也不会对其他牙齿造成影响,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定期观察,暂时不拔除。
四、拔智齿,需要注意什么?
术前准备:在拔智齿前,一定要到正规的口腔医院进行检查,拍摄 X 光片,让医生准确评估智齿的位置、形态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制定合适的拔牙方案。同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以便医生做好相应的准备。
术后护理:拔牙后,医生会在创口处放置棉球或纱布,患者需咬紧半小时左右,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术后 2 小时内禁食禁水,24 小时内不要刷牙漱口,避免用力吮吸创口,以免破坏血凝块,导致出血或感染。饮食方面,应以温凉、软糯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过热、过冷的饮料。
总之,智齿并不是一颗简单的牙齿,它的去留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当我们面对智齿问题时,不要惊慌,及时咨询专业的口腔医生,让他们为我们的健康把关,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李光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口腔一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