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西医联手护肾:这些肾病信号,中医早有“预警”

2025-05-15 08: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肾脏,作为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肩负着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分泌多种重要激素等重任。一旦肾脏出现问题,小到身体不适,大到危及生命,所以呵护肾脏健康刻不容缓。当我们将中西医的智慧相结合,会发现身体给我们发出的预警信号,早就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

西医视角:数据中的健康隐患

在西医领域,诊断肾病高度依赖各项精准的检查指标,这些指标如同健康的“晴雨表”,能直观反映肾脏的工作状态。比如,尿液常规检查中,若出现蛋白尿,意味着肾脏的肾小球滤过膜可能已经受损,蛋白质“溜”进了尿液;而血尿的出现,无论是肉眼可见的红色尿液,还是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的红细胞,都在提示肾脏或泌尿系统存在潜在的炎症、结石,甚至肿瘤风险。

肾功能检查里,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是衡量肾脏排泄功能的关键指标。当它们超出正常范围,就表明肾脏排泄代谢废物的能力下降,肾脏功能亮起了“红灯”。肾小球滤过率(GFR)则更为直观,它清晰地反映了肾脏每分钟能过滤多少血液,数值越低,肾脏功能受损越严重。此外,血压的异常波动也是不容忽视的信号。年轻人突发高血压,或是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难以控制,都可能是肾脏病变在背后“捣鬼”,因为肾脏与血压调节密切相关,肾病常常引发高血压,反之高血压也会进一步损害肾脏。

中医智慧:身体表象下的“预警”

中医对肾脏的认知,不仅仅局限于解剖学上的器官,更强调其在人体整体功能中的核心地位,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衰老等过程紧密相连。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独特方法,从身体的细微变化中捕捉肾病的早期信号。

从望诊来看,观察面色,若面色黧黑、晦暗无光,可能是肾精亏虚、肾气衰败的表现;再看眼睛,晨起眼睑浮肿,就像卧蚕一样,这往往是水湿内停的迹象,反映了肾脏的水液代谢功能出现异常;还有舌头,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苔白腻或黄腻,也都与肾脏功能失调、水湿痰饮积聚有关。此外,头发早白、稀疏、易脱落,或者牙齿松动、牙龈萎缩,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说,都是肾精不足的外在表现。

闻诊方面,若口中散发出类似尿骚味的异味,可能预示着体内浊毒内蕴,肾脏排泄功能严重受损;而尿液气味异常,比如气味浓重、腥秽,可能是下焦湿热,与肾脏和膀胱的功能紊乱相关。问诊时,医生会特别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细节。例如,夜尿频多,尤其是在半夜频繁起夜,可能提示肾气不固、肾阳亏虚;腰部酸软疼痛,活动后也难以缓解,或者足跟疼痛,这往往与肾脏亏虚、经络失养有关;此外,身体乏力、容易疲劳、性欲减退等,也可能是肾脏功能下降的表现。切诊时,通过触摸脉搏,感受脉象的变化。如果尺脉沉细无力,通常提示肾虚;再按压肾俞、太溪等穴位,若有明显的酸痛、酸胀感,也可能暗示肾脏存在问题。

中西医结合:全方位守护肾脏健康

中西医对肾病信号的判断各有千秋,西医凭借精准的检查指标,能够准确地判断肾脏病变的程度和性质,为治疗提供明确的方向;中医则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身体的外在表现,早期发现肾脏功能的异常,注重对人体内部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的调节。将两者结合起来,无疑能更全面、更及时地发现肾病隐患,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肾脏健康筑牢防线。比如,饮食上要遵循低盐、低脂、优质蛋白的原则,避免过度摄入高蛋白、高盐食物,减轻肾脏负担;适度饮水,每天保证1500 - 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促进尿液排出,帮助肾脏及时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坚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过度劳累;还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让肾脏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肾脏健康是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无论是西医的精准检测,还是中医的整体洞察,都是守护肾脏的有力武器。让我们学会从身体的细微变化中捕捉肾病信号,用中西医结合的智慧,为肾脏健康保驾护航。

(刘慧 河北以岭医院 肾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