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粪便培养查病原菌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检测手段。它犹如一把精准的“钥匙”,能够帮助医生解锁许多肠道疾病背后隐藏的“病因密码”,从而为患者制定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以下 5 种情况,粪便培养查病原菌是必不可少的“侦查步骤”。
一、长期腹泻病因不明时
当患者遭受长期腹泻的困扰,且经过常规治疗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此时就需要高度警惕病原菌感染的可能。长期腹泻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饮食不当、肠道功能紊乱、炎症性肠病等,但病原菌感染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它们在肠道内“兴风作浪”,破坏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分泌物增多,进而引起腹泻。通过粪便培养,可以将这些“罪魁祸首”一一揪出,明确是否存在特定的病原菌感染,以便医生能够精准施策,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盲目用药导致的病情延误或耐药性的产生。例如,一位老年患者,反复腹泻长达数月,使用普通止泻药物毫无效果,进行粪便培养后发现是艰难梭菌感染,针对性使用万古霉素等药物后,腹泻症状逐渐缓解,最终康复。
二、疑似食物中毒事件
在集体用餐或家庭聚餐后,多人出现相似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很可能是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而确定病原菌种类对于追溯污染源、评估中毒严重程度以及指导治疗至关重要。不同的病原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危害。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引起剧烈呕吐,而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则常伴有血便等严重症状。通过粪便培养,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导致中毒的病原菌,卫生部门可以依据检测结果对涉事食品进行排查,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防止更多人受到侵害;医疗机构也能根据病原菌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清除体内残留的病菌,同时给予支持治疗以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患肠道感染
对于那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接受放化疗的癌症患者、艾滋病患者等,他们的机体抵抗力较弱,肠道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而且一旦感染,病情往往较为严重,进展迅速。在这种情况下,粪便培养查病原菌更是刻不容缓。由于这类患者的特殊性,一些在正常人群中可能不致病或症状轻微的病原菌,在他们身上却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甚至败血症等并发症。例如,艾滋病患者合并肠道感染时,可能是一些机会性病原体如隐孢子虫、微孢子虫等在作祟,普通的临床检查难以发现,而粪便培养则可以提高检测的阳性率,帮助医生尽早明确诊断,及时启动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对患者免疫力的支持,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四、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的肠道娇嫩,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病原菌的感染而出现腹泻症状。婴幼儿腹泻不仅会影响其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病原菌种类繁多,除了常见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外,还有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细菌。粪便培养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腹泻的病因是否为细菌感染,以及具体是哪种细菌,从而合理选择抗生素(如果是细菌感染的话),避免滥用药物对婴幼儿脆弱的肠道菌群造成更大的破坏。同时,对于一些传染性较强的病原菌,如轮状病毒,通过粪便培养确诊后,还可以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毒在幼儿园、家庭等场所进一步传播。
五、肠道手术前后
在进行肠道手术之前,了解患者肠道内是否存在病原菌感染以及病原菌的种类和药敏情况非常重要。如果术前存在未被发现的病原菌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机体抵抗力下降、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等因素,导致感染扩散,引发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大大增加手术风险和患者的死亡率。通过粪便培养,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感染隐患,医生可以在术前给予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而在肠道手术后,患者也容易出现肠道感染等并发症,此时粪便培养能够监测是否有新的病原菌入侵或原有病原菌的复发,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预后质量。
总之,粪便培养查病原菌在上述 5 种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医疗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严格把握适应证,确保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粪便培养检查,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关勇 南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